
謂國事。《國語·吳語》:“自今日以後,内政無出,外政無入。” 韋昭 注:“内政,婦職;外政,國事。”《詩·大雅·瞻卬》“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毛 傳:“婦人無與外政,雖皇後猶以蠶織為事。”《新唐書·桓彥範傳》:“《易》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預外政也。”
外政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國家對外事務的管理與執行,與“内政”形成對應關系。根據權威辭書及文獻記載,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以下三層釋義:
一、外交事務的總稱
《漢語大詞典》定義外政為“國家對外事務”,特指古代諸侯國處理與鄰邦關系的政務活動。例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外政不修”即指外交事務未妥善處理。
二、古代官制中的涉外職能
《周禮注疏》記載,周代設“大行人”一職,負責“外政以懷諸侯”,包含朝觐、納貢等禮儀性外事工作。此用法常見于先秦典籍,體現古代政體對外交往的規範化管理。
三、現代語義的延伸應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外政引申為“涉及國際關系領域的政策制定”,涵蓋當代外交戰略、國際貿易協定等範疇,強調主權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對外互動。
需要說明的是,“外政”與“内政”在《辭海》中被列為相對概念,前者聚焦國際層面事務,後者側重國内治理,二者共同構成國家治理體系的雙重維度。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政策分析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外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曆史文獻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中的定義
社會背景
“外政”是古代對國事的特定表述,反映了傳統社會對性别角色與職責的劃分。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國語》《新唐書》等文獻原文。
悲纨扇本甲補救蠶胎長材茂學垂弧春藉戳紗大斧劈大集體耽味搭配疊次董帥發伏法帖概然感或工容公廳管當貴崇鹄竢虎竹燼煨令才慮微内丹辟布破頭話剖豁潛寂佥望遷讁切題啓戶雀小髒全阙疑散陣投巢山茄子删易少帥沈藏深竄笙歌識具筮氏霜候雙月四棱松梁隨後炭墼騰房偷苟枉說吳王象牙弦影銜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