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國事。《國語·吳語》:“自今日以後,内政無出,外政無入。” 韋昭 注:“内政,婦職;外政,國事。”《詩·大雅·瞻卬》“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毛 傳:“婦人無與外政,雖皇後猶以蠶織為事。”《新唐書·桓彥範傳》:“《易》曰:‘無攸遂,在中饋。’言婦人不得預外政也。”
“外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曆史文獻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古代文獻中的定義
社會背景
“外政”是古代對國事的特定表述,反映了傳統社會對性别角色與職責的劃分。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國語》《新唐書》等文獻原文。
外政是一個由外和政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外字是一個形聲字,由人和外兩個部首組成,外的本義是指在家庭、國家等集體之外的地方。政字是一個會意字,由行、立和言三個部首構成,政的本意是指行動、管理和治理事物的方法。
外政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宣帝紀》中,用以指代皇室與外國、外族的關系和對外事務的治理。
繁體字外政的寫法是「外政」,它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往往和現代略有不同。外政的古字形為「外政」,其中「外」字的上半部分為「夕」,下半部分為「兀」,而「政」字的上半部分為「由」,下半部分為「古」。
1. 外政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到國家的對外交往、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系等方面。
2. 他在外政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學識。
外事、外交、外部、*********、外交官、外事部門、政治、政府、行政、政策、政權、政府部門等。
外交、國際關系
内政、國内事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