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nk of nobility and its salary] 官爵和俸祿
(1).官爵和俸祿。《周禮·夏官·司士》:“凡邦國,三歲則稽士任而進退其爵祿。”《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及所置吏,以其郎中 春 為丞相,聚收 漢 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與居,為治家室,賜其財物爵祿田宅,爵或至 關内侯 ,奉以二千石,所不當得,欲以有為。” 唐 柳宗元 《代柳公綽謝上任表》:“臣聞古之制爵祿者,爵以居有德,祿以養有功。” 元 範梈 《奉寄翰林鄧侍講》詩:“世間爵祿不易緻,何獨去就如飄風。” 吳玉章 《從甲午戰争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九:“它一面到處緝拿革命分子,一面卻專為歸國的留 日 學生開特科考試,企圖用爵祿來引誘他們。”
(2).指授予爵位、官職和俸祿。 唐 韓愈 《鄠人對》:“乃旌表門閭,爵祿其子孫。” 宋 秦觀 《論議下》:“然後官而爵祿之。”
"爵祿"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爵"和"祿"兩個字組成,在古代中國主要指官職與俸祿,是君主或朝廷授予臣下的爵位和與之相應的俸祿的總稱。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字義分解與組合:
整體含義:
典籍例證與用法:
-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這裡“祿爵”即“爵祿”,指分封的爵位等級及相應的俸祿制度) 來源:《禮記》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
- 《孟子·離婁上》:“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雠。” (孟子論述君臣關系,隱含爵祿的授予應以道義為基礎) 來源:《孟子》同為儒家重要經典。
- 《莊子·秋水》:“(莊子)甯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莊子拒絕楚王相位,表達了對世俗爵祿的鄙棄) 來源:《莊子》是道家經典著作。
- 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序》:“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陶淵明為不願為“口腹自役”(即追求爵祿)而違背本性,辭官歸隱) 來源:陶淵明詩文是古代文學經典。
現代使用:
“爵祿”一詞,從漢語詞典角度看,其核心含義是君主授予臣子的官職爵位及相應的俸祿。它由表示爵位的“爵”和表示俸祿的“祿”組合而成,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觀念中的重要概念,常用來象征地位、權力和財富,并在典籍中頻繁出現,用以讨論君臣關系、個人志向與世俗追求等主題。在現代,它主要用于特定的書面語境中。
“爵祿”是古代中國官僚制度中的核心概念,指爵位與俸祿的結合,具體解釋如下:
“爵祿”由兩部分構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使用場景,可參考《周禮》《三國演義》等典籍,或查閱漢典、國學網站等來源。
卑號不豐不儉布治猜意禅師窟超用赤誦子刺刺撓撓賜貢萃傱大鬥打垜當當丁母憂對酒當歌耳食之論耳子凡草放蒙掙方峭方堙風庭鳳尾诏刮垢磨痕貫一孤辔慌怕歡噱貨币市場牋草講定叫街笄纚金剛眼睛鲸工船金屬陶瓷孔威烙痕虜塵魯詩露斯米糒諵諵南榮全幅辱莫沈悫試廚十誡石獸損公肥私田事挑擔題目正名衛星通信夏令時仙傳相體裁衣陷毀鮮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