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稱江海。 南朝 梁 沉約 《梁雅樂歌·諴雅》:“出尊祗,展誠信,招海瀆,罷嶽鎮。”《北史·隋紀上·文帝》:“車駕至自東巡,望祭五嶽海瀆。” 唐 蕭倣 《享太廟樂章》:“海瀆常宴,波濤不揚。” 宋 蘇舜欽 《粹隱堂記》:“海瀆之廣,山壑之邃,不能以自藏。”
“海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文化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海渎”指泛稱江海,即廣泛代指海洋、江河等水域。該詞由“海”(靠近大陸的水域)與“渎”(原指小溝渠,後引申為河流)組合而成,強調對水系的統稱。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多用于祭祀或自然景觀描寫:
部分文獻(如)提到“海渎”與道家文化相關,作為“道家奇觀之一”,可能指向對水底世界的神秘化想象,但這一解釋未見于主流典籍,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海渎”核心含義為泛指江海水域,常見于古代祭祀與文學描寫,可能承載部分宗教或哲學意象。如需更詳細文獻出處,可參考《北史》《梁雅樂歌》等古籍記載。
海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對海裡的物體進行欺侮和冒犯。
拆分部首:海渎由“水”部首和“豆”部首組成。
筆畫:海渎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說文解字》中對海渎的解釋是“欺侮海裡的東西”。可以推測出,海渎這個詞最初是用來描述欺淩海洋生物或冒犯海底資源的行為。
繁體:海渎的繁體字為「海侵」。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獻中,海渎的寫法并不統一,有的地方寫作「海辱」,有的地方寫作「海犯」。
例句:他對海洋生物進行海渎,捕撈了大量的海魚。
組詞:海渎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如海渎不仁、海渎無惡、海渎魚肆等。
近義詞:欺淩海洋生物、侵犯海洋資源。
反義詞:尊重海洋生物、保護海洋資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