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祿賞。《漢書·貢禹傳》:“祿賜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三國志·魏志·華歆傳》:“ 歆 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隋書·食貨志》:“由是内外率職,府帑充實,百官祿賜及賞功臣,皆出於豐厚焉。”《新唐書·百官志一》:“吏部郎中,掌文官階品、朝集、祿賜,給其告身。” 宋 歐陽修 《亳州乞緻仕第四表》:“再念臣早從壯歲,粗學文辭,久冒榮階,常豐祿賜。”
“祿賜”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語境,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由“祿”和“賜”組合而成:
組合後表示官員既享有常規俸祿,又獲得君主額外賞賜,強調雙重待遇的疊加。
需要查看更多曆史典籍例證,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祿賜(lù c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祿”和“賜”兩個字組成。
“祿”字的部首是示(礻),它由10個筆畫組成;“賜”字的部首是貝,它由11個筆畫組成。
“祿賜”這個詞語源自《詩經·大雅·蕩》:“以我喪德,南宮用瞽,周道如砥,祿命其子。”祿賜在這裡表示國家給予的賞賜和獎勵。
在繁體漢字中,“祿賜”可以寫作「祿賜」。
古時候,“祿賜”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祿”字形狀簡潔,類似于一個倒置的土字,而“賜”字由兩個左右相對的人形構成,表示國君賦予臣下的恩寵。
他一生勤奮努力,終于得到了祿賜的榮譽稱號。
祿賜是一個詞語,沒有常見的相關組詞。
近義詞包括賞賜、封賞等,表示獎勵和贊賞的意思。
反義詞可以是罰、杯弓蛇影等,表示懲罰和貶損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