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肄的意思、校肄的詳細解釋
校肄的解釋
檢閱,操演。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穆宗仁儉》:“初, 穆宗 好觀武事,時 江陵 為末相,遂於條陳疏中6*特列一款曰實武備,請上每秋大閲,躬詣校肄。”
詞語分解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肄的解釋 肄 ì 學習,練習:肄業。肄習。 筆畫數:; 部首:聿;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校肄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校肄"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根據其構成和古漢語用法,其詳細解釋如下:
校肄 (xiào yì)
-
基本釋義:
- 校 (xiào): 本義指木栅欄,引申為查對、考核、較量之意。在學業、教育語境中,特指學校或考核學業。
- 肄 (yì): 本義指學習、練習。《說文解字》釋為“習也”。引申為研習、修習(學業或技藝)。
- 合義: “校肄”二字結合,核心含義指在學校或特定場所進行學習、練習,并接受考核。它強調的是一個包含學習(肄) 和考核(校) 的完整過程或狀态。可以理解為修習學業、接受課業考核或在學、就學期間。
-
用法與語境:
-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文言語境,描述學子在官學、私塾等教育機構的學習活動。
- 常指正式、系統的學業修習,而非隨意的學習。
- 隱含了學業有成、接受檢驗的意味。
-
詞彙背景與來源:
- “校肄”屬于典型的文言合成詞,其含義由兩個單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組合而來。
- 單字“校”和“肄”在古代典籍中均有廣泛應用。例如:
- “校”見于《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 (指學校) 以及《漢書·食貨志上》:“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指計算、核對)。
- “肄”見于《左傳·文公四年》:“臣以為肄業及之也。” (指學習) 和《後漢書·禮儀志中》:“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 (指練習)。
- 将“校”與“肄”組合使用,更明确地指向了教育考核體系下的學習活動。其具體出處雖難以精确到某一部最早文獻,但其構成符合古漢語構詞法,意義清晰。
“校肄”意指在學校或教育場所修習學業,并接受相關的考查與檢驗。它描繪了古代學子在正式教育環境下的學習狀态,包含了學習實踐(肄)和學業考核(校)兩個核心環節。該詞體現了中國古代教育重視學習過程與成效評估相結合的特點。
注: 由于“校肄”在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主要存在于古籍或研究文獻中,未能找到線上權威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線上版)收錄該詞條的具體頁面鍊接。其釋義主要依據古漢語單字釋義、構詞法及在古籍中的用例綜合得出。建議查閱大型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可靠數據庫)獲取更詳盡的引證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校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校肄”指檢閱、操演,多用于描述古代軍事訓練或儀式性演練活動。其中:
- 校(xiào/jiào):此處取“檢閱、考核”之意,與軍事活動相關。
- 肄(yì):本義為學習、練習,但在“校肄”中引申為操演、演練。
二、文獻例證
該詞可見于明代文獻,如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列朝·穆宗仁儉》記載:“請上每秋大閲,躬詣校肄。”,描述穆宗皇帝重視武備,秋季親自檢閱軍隊操演的情景。
三、使用特點
- 語境: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
- 近義詞:校閱、操練、檢閱。
- 結構:屬并列式合成詞,兩字意義相近,共同強調檢視與演練的結合。
四、擴展說明
- “肄”的單獨含義:在“肄業”等詞中,“肄”指學習(未完成學業),但在“校肄”中側重實踐性演練。
- 曆史背景:古代帝王通過“校肄”強化軍隊紀律,如《後漢書》提及“兵官皆肄孫吳兵法”,體現軍事訓練的傳統。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野獲編補遺》等文獻(來源:、3、6)。
别人正在浏覽...
阿借白幕璧角不量擦擦長休顫杖呈詳赤烘烘傳述出其不意從惥大來封牛個子涫涫桂宮衮綉孩兒菊紅花菜華貫還不夠煥發黃穰穰黃鐘回文機溷鼠胡言亂語家夥解傳讦迫機會主義擊節稱賞錦城使計資居落屦校窟藏老去略為兩肩荷口靈岩寺六筦岷峨楄部前家兒輕冷人鬲人匠三尺桐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膻食山嘴沈邃斯冰銅獸尪瘠文诰相率亵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