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肄的意思、校肄的详细解释
校肄的解释
检阅,操演。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穆宗仁俭》:“初, 穆宗 好观武事,时 江陵 为末相,遂於条陈疏中6*特列一款曰实武备,请上每秋大閲,躬诣校肄。”
词语分解
- 校的解释 校 à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 à 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肄的解释 肄 ì 学习,练习:肄业。肄习。 笔画数:; 部首:聿;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校肄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校肄"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根据其构成和古汉语用法,其详细解释如下:
校肄 (xiào yì)
-
基本释义:
- 校 (xiào): 本义指木栅栏,引申为查对、考核、较量之意。在学业、教育语境中,特指学校或考核学业。
- 肄 (yì): 本义指学习、练习。《说文解字》释为“習也”。引申为研习、修习(学业或技艺)。
- 合义: “校肄”二字结合,核心含义指在学校或特定场所进行学习、练习,并接受考核。它强调的是一个包含学习(肄) 和考核(校) 的完整过程或状态。可以理解为修习学业、接受课业考核或在学、就学期间。
-
用法与语境:
- 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文言语境,描述学子在官学、私塾等教育机构的学习活动。
- 常指正式、系统的学业修习,而非随意的学习。
- 隐含了学业有成、接受检验的意味。
-
词汇背景与来源:
- “校肄”属于典型的文言合成词,其含义由两个单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组合而来。
- 单字“校”和“肄”在古代典籍中均有广泛应用。例如:
- “校”见于《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指学校) 以及《汉书·食货志上》:“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指计算、核对)。
- “肄”见于《左传·文公四年》:“臣以为肄业及之也。” (指学习) 和《后汉书·礼仪志中》:“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 (指练习)。
- 将“校”与“肄”组合使用,更明确地指向了教育考核体系下的学习活动。其具体出处虽难以精确到某一部最早文献,但其构成符合古汉语构词法,意义清晰。
“校肄”意指在学校或教育场所修习学业,并接受相关的考查与检验。它描绘了古代学子在正式教育环境下的学习状态,包含了学习实践(肄)和学业考核(校)两个核心环节。该词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学习过程与成效评估相结合的特点。
注: 由于“校肄”在现代汉语中极为罕见,主要存在于古籍或研究文献中,未能找到在线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在线版)收录该词条的具体页面链接。其释义主要依据古汉语单字释义、构词法及在古籍中的用例综合得出。建议查阅大型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可靠数据库)获取更详尽的引证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校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校肄”指检阅、操演,多用于描述古代军事训练或仪式性演练活动。其中:
- 校(xiào/jiào):此处取“检阅、考核”之意,与军事活动相关。
- 肄(yì):本义为学习、练习,但在“校肄”中引申为操演、演练。
二、文献例证
该词可见于明代文献,如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穆宗仁俭》记载:“请上每秋大閲,躬诣校肄。”,描述穆宗皇帝重视武备,秋季亲自检阅军队操演的情景。
三、使用特点
- 语境: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
- 近义词:校阅、操练、检阅。
- 结构:属并列式合成词,两字意义相近,共同强调检视与演练的结合。
四、扩展说明
- “肄”的单独含义:在“肄业”等词中,“肄”指学习(未完成学业),但在“校肄”中侧重实践性演练。
- 历史背景:古代帝王通过“校肄”强化军队纪律,如《后汉书》提及“兵官皆肄孙吴兵法”,体现军事训练的传统。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野获编补遗》等文献(来源:、3、6)。
别人正在浏览...
翺师榜谕兵丧不过意不名一文长江中下游平原疮疹翠羽被促坐大匠运斤得彩典达笃恨顿渐纺车拱伏沟封钩逆和厚痕瘕红焰焰划条搅家精忌惮今段寄小读者刻砥夸大匡时廉恪离意蟊螟摩登女牛溲马渤剽狡扑哧乾妈请钱秦桥权相却纔区冶溶泄三多晌晴韶箫事本实供事律师资寿满天年条闻王社我曹屋比五月飞霜席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