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ain and itch]∶痛覺和癢覺
手腳麻木不知痛癢
(2) [interests]∶比喻利害關系
人心能疑,便是能知痛癢了
(3) [sufferings;difficulty]∶比喻疾苦
痛癢相關
(4) [importance;consequence]∶比喻緊要的事
不關痛癢
亦作“ 痛癢 ”。1.痛覺和癢覺。 漢 徐幹 《中論·考僞》:“惑世盜名之徒因夫民之離聖教日久也,生邪端,造異術……斯術之於斯民也,猶内關之疾也,非有痛癢煩苛於身,情志慧然,不覺疾之已深也。” 南朝 梁 範缜 《神滅論》:“手等亦應能有痛癢之知,而無是非之慮。” 宋 朱熹 《答徐居甫書》:“如人疾病,血氣不運於四支,則手足頑麻不知痛癢。”《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不想那個的腿已經木的不知痛癢,隻覺箭眼裡如刀剜一般疼痛。”
(2).比喻利害關系。《晉書·儒林傳·範弘之》:“下官與 石 ( 謝石 )本無怨忌……與 浩 ( 殷浩 )年時邈絶,世不相及,無復藉聞,故老語其遺事耳,於下官之身有何痛癢,而當為之犯時幹主邪!” 明 高攀龍 《初谒語二》:“人心能疑,便是能知痛癢了。”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六:“ 中國 的長河平原,感受無限制的坦蕩性;他視‘自然’為路人:偶然同道而行,即使互相借助,始終痛癢漠然。”
(3).喻指時弊。《三國志·蜀志·孟光傳》:“ 延熙 九年秋,大赦, 光 於衆中責大将軍 費禕 …… 光 之指摘痛癢,多如是類。”
(4).比喻疾苦。 宋 楊萬裡 《庸言》四:“覺萬民之痛癢者,愛及乎萬民,故 文王 視民如傷。”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四:“語雲:緩急人之所時有也。今富貴人不知貧賤痛癢,亦是一過。” 毛6*澤6*東 《論十大關系》四:“我們曆來提倡艱苦奮鬥……同時我們也曆來提倡關心群衆生活,反對不關心群衆痛癢的************。”
(5).比喻緊要的事。 清 張穆 《與陳頌南書》:“ 穆 蒙不棄,不四五日輒一過。乃不聞以新知相貺,所談者皆泛泛不關痛癢之言,何以自了,深為先生懼之。” 茅盾 《無題》三:“丈夫呢,算來算去他的舊相識不是教書匠便是公務人員……即使請他們發表意見還不是幾句不着痛癢的隨口敷衍,反倒辱沒了他的作品。” 曹禺 《雷雨》第一幕:“現在一般青年人,跟工人談談,說兩三句不關痛癢,同情的話,像是一件很時髦的事情。”
見“ 痛癢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痛癢漢語 快速查詢。
“痛癢”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生理感受
指身體上的疼痛和瘙癢感,如皮膚過敏時的刺癢或傷口疼痛。在中醫理論中,“痛”多與經絡堵塞相關,而“癢”則可能反映氣血恢複的過程。
心理與比喻義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例句,可參考《左傳》原文或中醫典籍。
《痛癢》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引起的疼痛和瘙癢感。這個詞形容了身體上的不適和苦惱。
《痛癢》的部首是“疒”,表示與疾病相關。它總共有10個筆畫。
《痛癢》是由漢字“疼”和“癢”組成的,共同來表達疼痛和瘙癢的感覺。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痛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疼痛的字形是“童”和“刂”組合而成,表示兒童被刺痛的痛苦。瘙癢的字形則是由“疒”和“良”組合而成,表示身體不舒服的良知。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在手術後感到痛癢不堪。
2. 孩子們經常抓癢癢地叫嚷。
痛癢的相關組詞有:痛苦、刺痛、疼痛、瘙癢、煎熬等。
和痛癢意義相近的詞有:難受、不適、病痛、發癢等。
與痛癢意義相反的詞有:舒適、愉快、無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