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勝槩”。美景;美好的境界。 唐 李白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熟亭序》:“此亭跨 姑熟 之水,可稱為 姑熟亭 焉。嘉名勝概,自我作也。” 清 魏源 《武夷九曲詩》之三:“精舍第五曲,亦復少勝概。”
“勝概”是漢語詞彙,其繁體形式在古漢語中常見,現簡體通常寫作“勝概”。以下是詳細解釋:
發音:shèng gài
詞義:指美好的自然景色或人文環境,也可引申為事物展現出的優越境界或氣度。
自然與人文之美
原指山水、建築等構成的優美景觀,如“近接太行,遠臨渤海,豪情留勝概”。後擴展至形容人文環境的卓越,例如古刹伽藍的“勝概”兼具曆史與生态價值。
古漢語中的運用
唐代詩人常用此詞描繪詩意境界,如杜甫詩句“勝概憶桃源”,李白亦在《姑熟亭序》中以“嘉名勝概”贊美亭台與自然融合的意境。
引申含義
部分語境中可形容人的氣度,如“勝利後的從容風範”,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古詩文中的經典用例。
「勝概」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勝」和「概」兩個字組成。
「勝」的部首是「力」,拆分成「八」和「力」兩個筆畫。它有多種含義,包括勝利、優勝、超過等。在「勝概」中,「勝」表示獲得勝利、占據優勢的意思。
「概」的部首是「木」,拆分成「丨」和「木」兩個筆畫。它的意思是概括、概述、總括等。在「勝概」中,「概」表示概括、總結的意思。
「勝概」一詞來源于《周易》中的「續世卦」,原意指得勝的概念。後來被引申為能夠勝利、取得優勢的概括性觀念。
「勝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同樣是「勝概」。
在古時候,「勝概」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勝概」的寫法為「勝槩」。
以下是幾個使用「勝概」的例句:
與「勝概」相關的組詞有「勝利」「概念」「總括」等。
與「勝概」近義詞包括「台詞」「總綱」「概說」等。
「勝概」的反義詞可包括「敗北」「細說」「綜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