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命是從的意思、唯命是從的詳細解釋
唯命是從的解釋
同“ 唯命是聽 ”。《左傳·昭公十二年》:“今 周 與四國服事君王,将唯命是從,豈其愛鼎?”《後漢書·列女傳·渤海鮑宣妻》:“既奉承君子,唯命是從。”《覓燈因話·姚公子傳》:“爾本貴人,故重其值,但輸券之後,當唯命是從,不得違忤。” 清 徐士銮 《宋豔·叢雜》:“公嘗召而謂曰:‘吾死亦當從我爾。’妾亦恭應曰:‘唯命是從。’”
詞語分解
- 唯的解釋 唯 é 義同“惟”①:唯物論。唯心論。唯物史觀。唯心史觀。唯理論。唯名論。 答應的聲音:唯唯(.謙卑的應答聲;.魚相隨而行的樣子,如“其魚唯唯”)。唯唯諾諾。唯唯否否。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
- 從的解釋 從 (從) ó 依順:順從。盲從。從善如流。 采取,按照:從優。 跟隨:願從其後。 跟隨的人:侍從。仆從。 參與:從業。從政。投筆從戎。 由,自:從古至今。從我做起。 次要的:主從。從犯。 宗族中次于
網絡擴展解釋
“唯命是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釋義
- 字面拆解:“唯”指“隻有”,“命”指“命令”,“是”為結構助詞,“從”指“聽從”。整體意為“完全聽從命令,絕對服從”。
- 核心内涵:形容對上級或權威的指示不加質疑、無條件遵從,帶有被動性和缺乏自主性的色彩。
2.語法結構與出處
- 語法特點:屬于古漢語中的賓語前置句式,原結構為“唯從命是”,通過“是”将賓語“命”前置以強調,類似結構還有“唯利是圖”。
- 曆史淵源:最早可追溯至《左傳·宣公十二年》中的“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後演變為固定成語。
3.使用場景與感情色彩
- 常見語境:
- 描述下屬對上級的盲目服從(如:“他對領導唯命是從,從不提出建議”)。
- 批評缺乏主見的行為(如:“父母不應要求孩子唯命是從”)。
- 感情色彩:通常含貶義,暗含對盲從行為的否定;少數中性情況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曆史故事中臣子對君主的忠誠描述)。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言聽計從、百依百順、馬首是瞻。
- 反義詞:桀骜不馴、我行我素、特立獨行。
5.使用建議
- 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褒義詞。例如:
- 正确用法:“封建社會中,臣子對帝王唯命是從的現象很普遍。”
- 慎用場景:若想表達積極服從(如團隊協作),可用“積極配合”等中性詞彙替代。
示例:
“他雖是公司元老,卻始終對老闆唯命是從,最終因缺乏創新建議被邊緣化。”
(此例通過成語批評了盲從導緻的不良後果。)
“唯命是從”多用于揭示盲從行為的負面影響,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唯命是從
《唯命是從》是指無條件地聽從他人的命令和安排,毫無自主意識進行行動。該詞由“唯命”和“是從”兩部分組成,拆分部首為“口”和“手”,拆分筆畫為“口丨一”和“手一”。它是由“唯命”和“是從”兩個詞組合而成,由于詞義較為直接,所以在繁體中并沒有特定的寫法。
《唯命是從》一詞起源于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和封建文化。在封建社會中,統治者給予臣子完全的權力,臣子則要無條件服從并遵循統治者的所有命令和安排。這種服從和依附的态度在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形成了唯命是從的思想觀念。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唯命是從的書寫并沒有特定的要求。漢字的演變經曆了多次的改革和變革,字形的形成也是根據時代和書法風格的不同而變化的。因此,在古代并不存在唯命是從這個詞的特定寫法。
以下是對《唯命是從》的使用示例:
他對上級的命令總是唯命是從,從不違抗一絲一毫。
作為一個軍人,他始終堅持唯命是從的原則。
她嫁給了一個非常嚴厲的丈夫,被迫成為一個完全唯命是從的妻子。
與《唯命是從》相關的詞語有:絕對服從、全盤接受。
與《唯命是從》相反的詞語有:有自主意識、敢于反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