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指衆多的賢士。也指百官。《書·多方》:“猷告爾有方多士,暨 殷 多士。”《詩·大雅·文王》:“濟濟多士, 文王 以寧。” 晉 盧谌 《答魏子悌》詩:“多士成大業,羣賢濟弘績。”《北齊書·慕容紹宗傳》:“公既身控神兵,心執忠義,忽欲殲夷多士,謂非長策,深願三思。” 唐 白行簡 《李娃傳》:“當礱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以連衡多士,争霸羣英。” 清 黃遵憲 《陸軍官學校開校》詩:“廣廈千萬間,多士宅爾宅。”
“多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指衆多賢士或百官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詩經》等典籍,如《書·多方》提到“猷告爾有方多士”,《詩·大雅·文王》中“濟濟多士,文王以甯”,均指代有才德的賢人或朝廷官員。
例句:晉代盧谌《答魏子悌》詩:“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
延伸用法
在古漢語中,“多士”常與“濟濟”連用,形容人才衆多且品行高尚,如“濟濟多士”成為經典搭配。
在粵語中,“多士”是音譯自英語“toast”的詞彙,指烤面包片,如“西多士”(法式吐司)、“蝦多士”(蝦肉吐司)等食物名稱。
例句:“午餐推薦鵝肝叉燒蛋飯配西多士。”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古代文獻中多為“賢士”之意,現代餐飲場景則多指食物。部分詞典(如)提到的“多才多藝之人”屬于引申解釋,使用頻率較低,建議以權威古籍和方言用法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