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較試驗。《晉書·律曆志上》:“ 泰始 十年,中書監 荀勖 、中書令 張華 出禦府銅竹律二十五具,部太樂郎 劉秀 等校試,其三具與 杜夔 及 左延年 律法同。”《南史·文學傳·祖沖之》:“時有北人 索馭驎 者,亦雲能造指南車, 高帝 使與 沖之 各造,使於 樂遊苑 對共校試。”
(2).考選;考試。《新唐書·選舉志上》:“凡貢舉非其人者、廢舉者、校試不以實者,皆有罰。”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玩具·書畫學》:“人主時出新意校試,以第其上下。” 清 俞蛟 《潮嘉風月記·麗品》:“後十餘年, 金公 以内閣學士校試 潮 嘉 。”
“校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校試”由“校”(學堂或考核)和“試”(考試)組成,核心含義是通過考試進行檢驗或選拔。現代多指學校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
考較試驗
古代用于技術、律法等領域的能力驗證。例如《晉書》記載通過校試檢驗樂律準确性,《南史》描述祖沖之與索馭驎通過校試比拼指南車制造技術。
科舉與人才選拔
唐代起成為科舉制度中的考核環節。《新唐書》提到“校試不以實者,皆有罰”,強調考試舞弊的懲罰;明代文獻記載皇帝親自校試書畫人才。
主要指學校内部的考試,用于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如期中/期末考試等。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校試”兼具曆史深度與現代實用性,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校試是指學校進行的考試或測試,旨在評估學生的學習水平、理解程度和能力掌握情況。
校 (木木):部首為木,總筆畫數為4。
試 (言弗):部首為言,總筆畫數為8。
校試這個詞的來源,校指學校,試指考試。在中國古代,校試是指官府、學校或士人進行的選拔考試。
繁體中文中的校試為「校試」。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校試在古代又可以寫成「校印」、「校驗」等形式。
1. 我考試考得很好,這次的校試成績應該會很好。
2. 他為了參加校試,每天晚上都熬夜複習。
校園、校長、校訓、校風、校外、小考、校友、考試、競賽、筆試
考試、測驗、評估、測試
放松、休閑、娛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