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說指無遠大見識,隻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論語·雍也》:“子謂 子夏 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君子為儒将以明道;小人為儒,則矜其名。” 邢昺 疏:“言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者,皆謂之儒。但君子則将以明道,小人則矜其才名。” 劉寶楠 正義:“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邪正分。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説誤也。” 宋 王邁 《簡同年刁時中俊卿詩》:“間有小人儒,旁獻生財策。”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一折:“衰哉堪恨您小人儒,嗚呼不識俺男兒漢。” 明 朱權 《荊钗記·覓真》:“棄舊憐新小人儒,虧心折盡平生福。”
“小人儒”出自《論語·雍也》中孔子對子夏的告誡:“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該詞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小人儒”指具備儒者學識但格局較小的讀書人,主要特點是器量有限、專注眼前功利或具體事務。需注意:
對比維度 | 君子儒 | 小人儒 |
---|---|---|
格局 | 胸懷天下,以明道為目标 | 局限于個人事務或短期利益 |
境界 | 追求“大道”的實踐與傳播 | 滿足于專業技能的應用 |
動機 | 為公利他 | 為私謀生或求名 |
孟郊詩句“名參君子場,行為小人儒”,即通過對比凸顯志向與行為的矛盾性,并非批判道德瑕疵。
理解“小人儒”需回歸孔子語境——本質是儒者内部境界的分野,而非對人格的貶斥。當代可引申為提醒學者避免陷入技術化、功利化的專業局限。
《小人儒》是一個成語,意為沒有真才實學的人自稱儒者。形容那些虛僞、淺薄的人自命不凡,以儒學為幌子進行一些無聊的争論。
《小人儒》的拆分部首是小人:⺌ 人;儒:又部首、⺶、16畫。
《小人儒》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這個成語形象地描寫了那些虛僞、自高自大的人。
《小人儒》的繁體寫法為「小人儒」。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小人儒」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他隻懂得一些皮毛的知識,卻自負地自稱是儒者,真是個典型的小人儒。
小人、儒學、小人儒
僞君子、僞儒、僞學者
真君子、真儒、真學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