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南蕃 ”。1.猶南疆。《史記·趙世家》:“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 漳 、 滏 之險,立長城,又取 藺 、 郭狼 ,敗 林 人於 荏 ,而功未遂。”《陳書·高祖紀上》:“公赤旗所指,祅壘洞開,白羽纔撝,兇徒粉潰。非其神武,久喪南藩。” 唐 杜甫 《人日寄杜二拾遺》詩:“身在南蕃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2).南方的屏障。《隋書·高祖紀下》:“ 有梁 之國,我南藩也,其君入朝,潛相招誘,不顧朕恩。”
“南藩”一詞在古代文獻中主要有三層含義,綜合多部權威史料和詞典解釋如下:
字面構成
“南”指方位,“藩”原意為藩籬,引申為屏障或屬國。合稱“南藩”即“南部邊疆”或“南方的屏障”,常用于描述中原王朝對南方疆域的防禦性稱謂。
核心含義
漢武帝時期,曾将四子劉胥封于揚州(今江蘇一帶),诏書稱其“封于南土,世為漢藩輔”。盡管揚州在唐代已是繁華之地,但漢代将其視為防禦南方潛在威脅的“邊疆屏障”,體現了“南藩”的軍事和政治雙重功能。
《南藩》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南方邊境地區,特指古代南方邊境的要塞。
《南藩》的拆分部首是“艹”和“钅”,其中“艹”表示草木,而“钅”則表示金屬。該詞共有14個筆畫。
《南藩》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北山》一篇中:“南有嘉魚,烝然羅子,庶之藩矣。”其中,“嘉魚”指的是南部富饒的地方,“藩”即指邊境。
《南藩》的繁體字為「南墳」。
在古代寫法中,該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南藩」可以寫作「南墳」、「南畿」或「南範」。
一、古代的南藩要塞,經曆了無數次的戰争和抵抗。
二、南藩地區的物産豐富,有着很高的經濟價值。
南境、南邊、三藩、東藩等。
南邊、南境、南疆等。
北境、北疆、北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