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楷則的意思、楷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楷則的解釋

法式,楷模。《孔叢子·連叢子下》:“ 季彥 為人謙退愛厚……下筆則典誥成章,吐言必正名務理,故每所交遊,莫不推先以為楷則也。”《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 睦 能屬文,作《春秋旨義終始論》及賦頌數十篇。又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晉書·阮種傳》:“﹝ 阮種 ﹞進止有方,正己率下,朝廷鹹憚其威容。每為駁議,事皆施用,遂為楷則。” 明 宋濂 《大天界寺住持孚中禅師信公塔銘序》:“其秉住持事者,若 笑隱訢公 、 曇芳忠公 皆名德之士,舉行 百丈 清規,為東南之楷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楷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典範性的法則、規範或标準,常用來形容值得效仿的楷模或行為準則。以下從語義演變、權威辭書釋義及使用場景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基本釋義與字源解析

  1. 單字溯源

    • 楷:本義為黃連木(《說文解字·木部》),因其木質堅硬端直,引申為法式、典範(《廣雅·釋诂》)。
    • 則:指規範、準則(《爾雅·釋诂》),如“以身作則”即強調行為的示範性。

      二字合成後,“楷則”強調可供遵循的權威範式,如《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載:“躬履節儉,為宗室楷則。”

  2. 權威辭書定義

    • 《漢語大詞典》釋為:“法式,楷模。”
    • 《辭源》釋義:“模範,法式。”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其書面語屬性,釋義為“典範的法則;榜樣”。

二、曆史文獻與經典用例

  1. 古代典籍中的運用

    • 唐代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書譜》以王羲之為标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楷則。”
    • 《魏書·崔浩傳》載:“留心制度,科律皆以楷則為宗。” 體現制度層面的典範意義。
  2. 近現代語境延伸

    梁啟超《變法通議》強調:“泰西政治,常為天下楷則。” 此處指西方制度成為可效仿的範式。


三、現代應用場景

  1. 書法藝術領域

    指經典字帖或筆法規範,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被視為楷書“楷則”。

  2. 行為規範與道德楷模

    如“恪守禮法,世之楷則”形容人的品行成為社會典範(《漢語成語大詞典》)。

  3. 學術與制度标準

    在學術寫作中,“楷則”可指研究方法或理論範式,如“此學說足為後世楷則”。


四、同義詞辨析

詞彙 側重差異 示例
楷則 強調系統性、權威性規範 “立法為天下楷則”
楷模 側重人的榜樣作用 “道德楷模”
準則 通用性行為标準 “遵守職業準則”

結論

“楷則”作為漢語高階詞彙,凝結了從具體器物(楷木)到抽象規範(法則)的語義升華,其核心價值在于提供可被普遍效仿的權威标準,常見于文化、制度及道德領域。使用者需注意其書面語屬性及莊重語境,避免口語化誤用。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楷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楷則”指法式、楷模,即可以作為典範或标準的事物。常用于形容在文學、書法、行為規範等領域具有示範意義的對象。


二、古籍出處與用法

  1. 《後漢書》
    記載東漢宗室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指其書法被奉為典範。
  2. 《晉書·阮種傳》
    提到阮種提出的駁議“遂為楷則”,意為他的觀點成為官方采納的标準。
  3. 《孔叢子》
    稱季彥“吐言必正名務理”,故其言行被推崇為“楷則”。
  4. 佛教文獻
    明代宋濂記載禅師推行“百丈清規”,成為佛教界的楷則。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應用示例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犴獄巴拿馬城牓帖邦邑闆渚碧鳳擯畔逋人采邑臣制蕩瀁刀筆道日大有起色等郎媳地膚子鬥疊豆腐鬥靡敦厚妒女祠迩陿腹圍敷于散高壘刮楹詭勝何那華林園花門柳戶卉服恢涵将軍肚湔澣谏垣姣豔镌說居幹枯樹生花愣沖沖芒炎弄性尚氣偏固千裡鵝毛囚奴日夜入德如雲水泊豎直司政特奇通泉草王楊岏岏位次微滅僞巧無熱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