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崤山 。《韓非子·存韓》:“ 韓 與 荊 有謀,諸侯應之,則 秦 必復見 崤塞 之患。”
崤塞是一個古代地理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崤塞由「崤」和「塞」組成: • 「崤」指崤山,位于今河南西部,屬秦嶺東段支脈; • 「塞」意為阻塞、險要關口,常代指軍事要塞。
二、曆史文獻中的雙重含義
狹義指崤山
見于《韓非子·存韓》記載:"秦必復見崤塞之患",此處特指崤山本身的地理屏障。
廣義指函谷關要塞
漢代文獻如《史記》提及"出崤塞"時,常與函谷關戰略體系關聯。戰國時期崤塞作為秦國關中平原的東部防線核心,與函谷關共同構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門戶。
三、戰略地位演變 • 春秋時期:晉國借崤山地形阻擊秦軍(崤之戰) • 戰國時期:秦國依托崤塞建立防禦體系,成為東進中原的跳闆 • 漢代以後:隨着疆域擴展,其軍事意義逐漸淡化,演變為地理代稱。
注:不同文獻中的具體指向差異,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現代研究中,崤山與函谷關的地理關聯仍存在學術讨論,可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等權威資料進一步考證。
《崤塞》是一個古代地名,在古代指的是崤山和塞外地區。崤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崤山一帶,而塞外則是指山西與陝西之間的邊境地帶。
《崤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山(又稱為山字旁)和土(又稱為土字旁),分别代表着“山”和“土地”。這個詞一共有9個筆畫。
《崤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一首古文詩中,表達了詩人對崤塞地區的景色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崤塞》的繁體字是「崤塞」,沒有變化。
在古代,崤塞的寫法多有變化。有的寫作「堯塞」,有的寫作「餤隡」,而在現代,我們使用的寫法是「崤塞」。
1. 我曾經遊曆過崤塞,那裡的山美得令人陶醉。
2. 在崤塞之間,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埋藏着豐富的曆史文化。
3. 情意綿綿的詩人賦予了崤塞深深的思念之情。
崤山、塞外、崤山太行、崤山風景
山川、山地、山區
平原、平地、平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