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崤塞的意思、崤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崤塞的解釋

指 崤山 。《韓非子·存韓》:“ 韓 與 荊 有謀,諸侯應之,則 秦 必復見 崤塞 之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崤塞(xiáo sài)指中國古代著名的險要關隘崤山要塞,特指崤山山脈中連接關中與中原的戰略通道。其核心含義包含地理險峻性與軍事重要性兩層維度,以下是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指崤山(今河南西部),屬秦嶺餘脈。《說文解字》釋“崤”為“山名”,因山勢交錯如鎖得名。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山部》(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本義為邊界險要處,《玉篇》注:“塞,邊障也。”引申為軍事要塞。

    來源:顧野王《玉篇·土部》(宋刻本影印本)。


二、曆史地理背景

崤塞因崤山地形得名,其通道分東、西二崤:


三、典籍中的軍事意義

  1. 春秋晉國屏障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載晉敗秦軍于崤,印證其“一夫當關”之險。

    來源:《春秋左傳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

  2. 秦漢關隘體系核心

    漢代置函谷關控崤塞,張良稱“崤函之固”為關中屏障(《史記·留侯世家》)。

    來源: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現代釋義延伸

《漢語大詞典》綜合定義為:“崤山中的險要關塞,泛指形勢險要之地。”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版,第3卷第1246頁)。


注:本文釋義綜合《說文解字》《玉篇》《水經注》《讀史方輿紀要》《左傳》《史記》《漢語大詞典》等權威文獻,學術引用依據通行校勘本。

網絡擴展解釋

崤塞是一個古代地理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崤塞由「崤」和「塞」組成: • 「崤」指崤山,位于今河南西部,屬秦嶺東段支脈; • 「塞」意為阻塞、險要關口,常代指軍事要塞。

二、曆史文獻中的雙重含義

  1. 狹義指崤山
    見于《韓非子·存韓》記載:"秦必復見崤塞之患",此處特指崤山本身的地理屏障。

  2. 廣義指函谷關要塞
    漢代文獻如《史記》提及"出崤塞"時,常與函谷關戰略體系關聯。戰國時期崤塞作為秦國關中平原的東部防線核心,與函谷關共同構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門戶。

三、戰略地位演變 • 春秋時期:晉國借崤山地形阻擊秦軍(崤之戰) • 戰國時期:秦國依托崤塞建立防禦體系,成為東進中原的跳闆 • 漢代以後:隨着疆域擴展,其軍事意義逐漸淡化,演變為地理代稱。

注:不同文獻中的具體指向差異,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現代研究中,崤山與函谷關的地理關聯仍存在學術讨論,可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等權威資料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安詳奔厲斥疵楚羅戳燈怵心村鎮粗俗點石為金點苔鼎司窦迳法雷公産關拘歸望掝掝绛幡戋戋瑣瑣翦绺焦山蛟水結屋驚濤駭浪金花诰進退跋疐金約棘榛捐館崛詭開庭鲙蟲枯耘傷歲來思賴學老夥伴靈酥曆史語詞龍關邏将驘軍録音帶廟算民碞拿囮頭檷木畔離潑奴胎欺公罔法勸耗乳媪三火三鬣松上司生花筆神坰神區瘦健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