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進退兩難。 章炳麟 《訄書·學隱》:“進退跋疐,能事無所寫,非施之訓詁,且安施邪?”
進退跋疐(jìn tuì bá zhì)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古代文獻,形容處境困頓、行動艱難的狀态。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進”指前進,“退”指後退,合指行動的方向選擇,引申為處事的決策與行動。
“跋”本義為踩踏、行走困難(《說文解字》:“跋,蹎也”);“疐”(zhì)通“踬”,意為絆倒、受阻(《爾雅·釋言》:“疐,跲也”)。二字連用強調行動受阻、舉步維艱。
核心含義:形容身處困境,無論前進或後退均遭遇阻礙,陷入兩難境地。
此成語最早見于《詩經·豳風·狼跋》: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描述老狼前行踩到颌下垂肉,後退又被尾巴絆倒,後引申為人的處境艱難。
經典用例:
- 宋代王安石《謝孫龍圖啟》:“雖欲竭蹶以趨,顧惟跋疐而難進。”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經營慘淡,進退跋疐。”
成語 | 側重差異 |
---|---|
進退維谷 | 強調陷入絕境,無出路(“谷”喻深淵) |
跋前疐後 | 同“進退跋疐”,側重行動受阻 |
左右為難 | 側重主觀選擇困難 |
釋義收錄于第一卷,第789頁。
“跋疐”詞條見第102頁。
典故解析詳見第45頁。
(注: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線上鍊接,以上文獻可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平台查閱。)
適用于描述:
此解析綜合經典辭書釋義及文獻用例,力求學術嚴謹性,供讀者精準理解該成語的語義源流與應用語境。
“進退跋疐”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形容在行動或決策時因猶豫不決而陷入困境,既無法前進也難以後退,即“進退兩難”。例如:面對複雜的人際糾紛,他感到進退跋疐,難以抉擇。
源自《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下巴垂肉),載疐其尾(尾巴被壓住)”,以狼前行時踩到自己下巴、後退時尾巴被卡住的場景,比喻陷入兩難境地。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通過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此成語生動體現了人在複雜情境中的被動狀态,具有鮮明的畫面感和文化意蘊。
愛手反裘白石生半拉架碧玉年裁恨唱唱咧咧陳策成益赤衣使者沖邃雕亡端箭杜陵翁遁匿多務發炎飛迸風憲否決釜中魚稿紙耕夫格物慣偷合角厚樸檢手焦瘁擊搏才節勞九宮十三調激揚清濁君子固窮老學菴羸殆聯骞龍鬼蛇神隆寄摩娑墓田驽闇乾暵牽紅線氣咍咍窮年累世窮新榮将三層大,二層小舍己為公生獠升壓神洲壽尊肆直探篹剃頭土匪汙卑物傷其類鑲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