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碞的意思、民碞的詳細解釋
民碞的解釋
謂民心不齊。《書·召诰》:“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碞。” 孔穎達 疏:“碞,即巖也,參差不齊之意,故為僭也。”一說謂民情險惡。 陳澔 集說:“碞,險也。”
詞語分解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 碞的解釋 碞 á 古同“岩”,山石高峻。 僭越,超過本分。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民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不同角度的解釋,主要來源于《尚書·召诰》中的記載。以下是綜合考據後的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構成:“民”指百姓,“碞”古同“岩”(),本義為山石高峻,引申為參差不齊或僭越(超過本分)。
- 核心争議:曆代學者對“民碞”有兩種解讀:
- 民心不齊: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認為,“碞”通“岩”,比喻民心如岩石般高低不平,指百姓意見紛雜、難以統一。
- 民情險惡:宋代陳澔在《禮記集說》中提出,“碞”應解作“險”,指民情險惡難測。
2.文獻出處
- 出自《尚書·召诰》:“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碞。”意為君王不敢怠慢政事,因顧忌“民碞”而謹慎行事。此句反映了古代統治者對民意的重視與憂慮。
3.延伸補充
- 需注意“民碞”與“民瘼”(指人民疾苦,如)的區别,二者均涉及民生,但側重點不同。
- 該詞現代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哲學的語境中。
建議進一步查閱《尚書》注疏類典籍(如《十三經注疏》)獲取更系統的訓诂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碞》的意思
《民碞》(mín zī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人民的聲音”。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碞》的部首是“石”(shí),筆畫數為17畫。
來源
《民碞》的意思源自于漢代魏志·王渾傳中的一句話:“合渾,考袁彥語頌歌民碞。”此句中的“民碞”即指人民的聲音。
繁體
《民碞》的繁體字為“人民的聲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所以《民碞》在古代的寫法會有所不同。例如在戰國時期,可以寫作“民聲”。而在秦漢時期,可能寫作“民呯”。因漢字演變較為複雜,具體形态會隨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調整。
例句
他們通過抗議表達了民碞。
組詞
民意、民主、民權、民聲、民衆。
近義詞
民意、民心、民願、民情。
反義詞
權威、專制、壓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