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針松。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木篇》:“松,凡言兩粒、五粒、粒當言鬣……俗謂孔雀松,三鬣松也。”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名山記》雲:松有兩鬣,三鬣、五鬣者,言如馬鬣形。”
“三鬣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說明:
三鬣松(拼音:sān liè sōng)指松樹的一種形态特征,即每束(一簇)松針由三根長而硬的針葉組成。這一名稱源于松針形似動物鬣毛的排列方式,故以“鬣”比喻針葉的形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酉陽雜俎》《西溪叢語》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書。
《三鬣松》這個詞是指一種樹木,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邊的鬼字旁,它的筆畫數目是10畫。
《三鬣松》這個詞來源于植物學名詞,用來形容松樹的一種變種。它的名稱來自于它的枝葉特點。這種松樹的枝條上有三條長而尖的枝條,形似獅子的鬣毛,因而得名為《三鬣松》。
在繁體字中,《三鬣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三鬣松》沒有具體的記載,因為這個詞是現代植物學中的命名,所以在古代漢字中并不存在這個詞。
例句:
1. 這片森林裡生長着一片茂密的《三鬣松》。
2. 導遊介紹說,這些建築是用《三鬣松》的木材建造的。
相關詞彙:
1. 組詞:三鬣松樹、三鬣松林、三鬣松種子
2. 近義詞:馬尾松、鐵杉
3. 反義詞:常綠松、雙毬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