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點苔的意思、點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點苔的解釋

1.飛落苔上。 明 高啟 《夜齋見螢火》詩:“拂竹緑莎復點苔,夜窗無月見飛來。”

2.中國畫的一種技法。 清 錢杜 《松壺畫憶》卷上:“點苔一法,古人於山石交互處,界限未清,用苔以醒之。”《老殘遊記》第八回“又有許多松柏是緑的,一叢一叢,如畫上點的苔一樣” 戴鴻森 注:“‘點苔’是中國畫的術語。‘苔’係畫筆點上的錯雜墨點,多用於山水畫,近處表示叢草,遠處表示樹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點苔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技法術語,指畫家用毛筆蘸墨或色,在畫面山石、樹木、地坡等處以點狀筆觸表現苔藓、雜草或營造空間層次的繪畫手法。其核心含義與藝術功能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基本定義與技法特征

點苔指以中鋒或側鋒用筆,通過疏密、濃淡、幹濕不同的墨點或色點,表現自然景物表面的苔藓植被。其筆觸形态多樣,如明代《繪事微言》所述“攢聚如蟻,散落如沙”,需根據畫面意境靈活運用焦墨、濕墨或淡彩。技法關鍵在于“點”的節奏感與聚散關系,以筆尖輕觸紙面形成圓厚墨痕,避免呆闆排列。

二、藝術表現功能

  1. 強化空間層次:通過苔點疏密區分山石陰陽向背,如近景苔點濃密,遠景漸淡漸疏,增強畫面縱深感。清代王原祁《雨窗漫筆》強調“苔為石之眉目”,點苔可提神畫面結構。
  2. 調節畫面虛實:苔點能打破山石輪廓的僵硬感,如南宋馬遠《踏歌圖》以苔點銜接斧劈皴的銳利線條,剛柔相濟。
  3. 象征自然生機:苔點隱喻草木滋生之力,如郭熙《林泉高緻》所言“山以草木為毛發”,苔點賦予山石生命氣息。

三、文化内涵與審美意蘊

點苔技法承載文人畫“寄興寫意”的精神。元代倪瓒以疏苔表現荒寒之境,其《容膝齋圖》苔點寥落如星,傳達孤高心境;而清代石濤則善用“濃苔破醒”,在《搜盡奇峰打草稿》中以重墨苔點激活畫面氣勢。苔點的“不經意”感契合道家“天然去雕飾”的哲學,體現畫家對自然律動的感悟。

四、曆史流變與名家範式

唐代青綠山水始見泥金點苔,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創“雨點皴”兼帶苔意;至元代黃公望發展出“橫苔點”,以扁平墨點表現江南土石植被;明代沈周以秃筆點苔見蒼潤,徐渭則潑墨成苔抒寫狂放。不同流派點苔法各具特色,如“金陵八家”龔賢的積墨苔點渾厚,“揚州八怪”金農的漆書點苔古拙。


參考文獻來源:

  1. 《中國美術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點苔"詞條釋義
  2. 王伯敏《中國繪畫史》論苔點技法演變(人民美術出版社)
  3. 《芥子園畫譜》樹石卷點苔法示範
  4. 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論苔點與畫面氣韻(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點苔”是中國畫中的一種重要技法,主要用于山水畫創作,通過墨點的運用增強畫面層次與意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用毛筆蘸墨或色,在畫面中點綴出直、橫、圓、尖或破筆(筆毛散開)的墨點,常以“介”“個”等字形排列,表現山石、地坡、枝幹上的苔藓雜草,或峰巒間的遠樹。

二、技法形式與功能

  1. 形态多樣:墨點可表現不同自然元素,如近處的草叢、遠處的樹木,或山石縫隙的蒼苔。
  2. 構圖調節
    • 連接與分割:用苔點斷開連續線條,或承接脫斷的筆觸;
    • 彌補與界限:填補皴法缺漏,或以成行苔點替代線條形成畫面界限。
  3. 增強氣韻: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強調“畫不點苔,山無生氣”,苔點如“美人簪花”,能醒豁畫面精神。

三、曆史與應用

四、文化意義

點苔不僅是寫實手法,更蘊含文人畫的寫意精神,通過疏密、虛實的墨點布局,傳遞自然山水的生機與畫家的審美意趣。

别人正在浏覽...

白地把箱筆底下賓孟陳具車牖打動獃悍大均丹禽點閘動字敦良飛梁覆傘改試狗探湯故冢猾逆胡跪渾渾泡泡甲産餰粥嚼舌頭疾鬥金箓雲籤就地取材拘忌凱弟開工口角生風庫帑龍郎蛋女緑粉梅花弄媒怨萌達茗柯米貼目錄旁舍朋幫平調批審前筯起訖群蟻潰堤容色笙管樂生姜聲列詩禮之訓死白司令員天阻鐵軌忘年交微陋香火院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