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古人以為蛟所發,故稱。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轶聞·死生有命》:“詢知上遊五裡之 牛口灘 蛟水陡發,是日舟過 巴鬥灘 者,無不覆溺。”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蛟龍利害懸殊》:“ 誠伯 又逢 黔 人談及蛟水,則為之色變。”
“蛟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神話來源
古人認為“蛟”是傳說中能引發洪水的神龍(或巨蛇),因此将劇烈的水患稱為“蛟水”。例如清代薛福成在《庸盦筆記》中記載:“蛟水陡發,舟過者無不覆溺”,描述洪水突發的災害場景。
使用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例證或發音細節,可參考《庸盦筆記》或權威字典來源。
蛟水(jiāo shuǐ)是個漢字詞語,由蛟(jiāo)和水(shuǐ)兩個字組成。
其中,蛟字的部首是蟲,總共有12畫;水字的部首也是水,總共有4畫。
蛟水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蛟是一種神話中的水中生物,形似蛇身,頭顱則像龍,通常是用來形容不同尋常的爬行動物。水則是指江河湖泊等水域。
在繁體中文中,蛟水的寫法為「蛟水」,與簡體中文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蛟字的古漢字寫法為「角」,隻有2畫,而水字的古漢字寫法為「氵」,也隻有3畫。
以下是一些使用蛟水這個詞的例句:
與蛟水相關的組詞有:蛟龍、水域、水族、水濱等。
蛟水的近義詞包括:蛟龍、鯉魚跳龍門、穿雲裂霞等;反義詞則沒有明确對應的單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