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在 江蘇省 鎮江市 東北 長江 中,與 金山 對峙。相傳 東漢 處士 焦先 隱此,故名。有 定慧寺 、 華嚴祠 、 三诏洞 、《瘗鶴銘》等勝迹。向為 江 防要地。 南宋 初, 韓世忠 曾駐此抗擊 金 兵。 宋 蘇轼 《書焦山綸長老壁》詩:“法師住 焦山 ,而實未嘗住。我來輒問法,法師了無語。”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七·常州府》:“ 焦山 ,府東九裡 江 中,與 金山 并峙,相去十五裡。以 後漢 處士 焦先 隱此而名。或名 譙山 ,亦曰 浮玉山 。 劉宋 元嘉 中,以 魏 人臨 江 ,嘗分兵戍此。 唐 時有 譙山 戍,蓋‘焦’與‘譙’通稱也。”
焦山是位于中國江蘇省鎮江市東北長江中的一座著名山峰,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觀價值。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與名稱由來
焦山與金山隔江對峙,海拔約70.7米,因東漢隱士焦光(一說焦先)曾在此隱居而得名。古時亦稱“浮玉山”或“谯山”,因其形似碧玉浮于江面。
主要景點與特色
山上有定慧寺、華嚴祠、三诏洞等古迹,以及被譽為“大字之祖”的《瘗鶴銘》摩崖石刻。清代詩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其“江防要地”的軍事地位。
曆史與軍事意義
南宋名将韓世忠曾駐守焦山抗擊金兵,清代鴉片戰争期間還留有抗英炮台遺址。其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長江防線的重要節點。
文學與藝術關聯
宋代蘇轼在《書焦山綸長老壁》中以禅意描繪此山,吳潛的《水調歌頭·焦山》更以“金焦對峙”展現其雄渾氣勢。詩詞中常将焦山與金山并稱,體現其文化象征意義。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焦山”被引申為“因追求名利忽視責任”的成語,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語境判斷。若需了解具體景點或曆史事件,建議參考鎮江地方志或權威旅遊指南。
焦山(jiāo shān)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指的是山上植被枯黃、土地貧瘠的山嶺地帶。
焦山的拆分部首是火字旁和山字旁,其中火字旁屬于火部,山字旁屬于山部。根據火字旁和山字旁的位置,焦山可以拆分為11個筆畫。
焦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字林》這部漢字字典裡。在繁體中,焦山的寫法為「礁山」。
在古代,焦山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舊字形為「焳山」,由火字部旁加上山字部旁組成。
1. 這片焦山上幾乎沒有植被。
2. 走過焦山,我們來到了一座綠意盎然的山谷。
焦山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
1. 焦土(指貧瘠的土地)
2. 焦旱(指幹燥缺水的地區)
3. 焦點(指引人關注或注意的中心)
焦山的近義詞可以是貧瘠山、荒山。它的反義詞可以是肥沃山、綠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