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局躅的意思、局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局躅的解釋

徘徊不前。《史記·淮陰侯列傳》:“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緻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跼,一作‘蹢’也。”按,蹢,同“ 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局躅”為古漢語複合詞,現多寫作“局蹐”或“踟躅”,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字義解析 “局”本義指狹小的空間,《說文解字》釋為“促也”,引申為受限制的狀态(來源:《說文解字注》)。“躅”通“蹢”,《廣雅》訓作“躑躅,跢跦也”,特指徘徊不前的腳步(來源:《廣雅疏證》)。

二、語義演變

  1. 本義層面:形容在狹小空間内無法舒展身體的狀态,如《後漢書·仲長統傳》“局躅半器,亡國多矣”中的用法(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版)。
  2. 引申層面:表達心理層面的困頓不安,明代方孝孺《與鄭叔度書》有“局躅難安”的用例(來源:《遜志齋集》)。
  3. 現代轉義:多用于文學描寫,比喻事物發展受阻的膠着狀态。

三、使用規範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建議優先使用“踟蹰”或“局促”等規範詞形(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該詞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中被列為建議規範詞形外的古語詞(來源: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

網絡擴展解釋

“局躅”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拼音與字形
    拼音為jú zhú,繁體寫作“跼躅”。其中“跼”與“蹢”通假(“蹢”同“躑”),表示徘徊的動作。

  2. 基本釋義
    指徘徊不前 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或動物因猶豫、困頓而原地踏步,無法前進。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骐骥之跼躅”,比喻良馬受困而難以馳騁。

  3.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裴駰集解引徐廣注,古時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使用頻率極低,屬于罕見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4. 使用建議
    因該詞權威釋義來源較少(當前僅見于低權威性資料),若需嚴謹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古籍工具書,或結合《史記》原文及曆代注釋綜合分析。

注意:目前搜索結果中未提供近義詞及相關詞語的明确信息,需進一步查證補充。

别人正在浏覽...

苞苴本格拉寒流碧籌不事邊幅猜中常篇讒箭豉酒除狼得虎翠縠大教學論大西洋海嶺燈具電抛光阽危雕刓飛布縛茆高姿躬耕豪家烘籠環境保護花台殲殛街區吉羅香凈蕩蕩金筭決克隽人駿雄堪察加半島媿辭梨面流瀾鹭約鷗盟民憤磨勘扭撻噴水壺飄鼓蠯蠃破墜牽蔽強征青神屈求染熏蛇杯舍近謀遠生裙石步書店跳白同符合契往常時汙漫下雨谿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