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五種倫6*理道德。《書·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孔 傳:“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蔡沉 集傳:“五典,五常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2).傳說中的上古五部典籍。《左傳·昭公十二年》:“﹝ 倚相 ﹞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 注:“皆古書名。”《書序》:“ 少吳 、 顓頊 、 高辛 、 唐 、 虞 之書,謂之五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皇世《三墳》,帝代《五典》。”
(3).泛指古代典籍。 南朝 梁 蕭綱 《南郊頌》:“《五典》三墨,既葳蕤于璧水;九流《八索》,亦繽紛于 石渠 。” 明 沉受先 《三元記·講學》:“素志惟甘清淡,《三墳》、《五典》沉酣。”
(4).指《詩》、《書》、《易》、《禮》、《春秋》五經。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夫道之本,仁義而已矣,五典以經之,群經以緯之。”《後漢書·朱浮傳》:“五典紀國家之政,《鴻範》别災異之文。” 李賢 注引《禮記》:“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五典漢語 快速查詢。
"五典"是中國古代文獻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存在演變,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儒家經典體系 最早見于《尚書·周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東漢經學家鄭玄注疏為"五典,五教也。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尚書正義》)。這種解釋将五典與倫理教化相結合,成為後世"五常之教"的源頭。《漢語大詞典》收錄此說,認為這是五典的原始含義。
二、上古政典系統 西晉學者孔晁在《逸周書》注中提出:"五典,謂五帝之典",指傳說中黃帝、颛顼、帝喾、堯、舜時期的治國典籍。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進一步解釋:"言五典者,以教義、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為五常耳"。此說将五典視為先王治國文獻的總稱。
三、典籍分類範疇 在目錄學領域,《隋書·經籍志》記載:"《禮記》有《五帝德》,又帝系姓,叙五帝授受",清代《四庫全書總目》将五典與"五帝之書"相關聯,作為古代文獻分類的重要依據。現代學者餘嘉錫在《古書通例》中對此有詳細考辨。
當代權威工具書如《辭源》《漢語大詞典》均收錄了上述多重釋義,體現出該詞在中國文化中的深層意蘊。需要注意的是,五典的具體指涉在不同文獻中存在差異,建議研究時結合《十三經注疏》等原始文獻進行考證。
“五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指儒家倡導的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的倫理規範,具體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見《尚書·舜典》孔傳)。這一解釋在儒家經典中具有核心地位。蔡沉在《書經集傳》中進一步擴展為“五常”,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傳說中記載少昊、颛顼、高辛、唐堯、虞舜時期治國之道的文獻,與《三墳》《八索》《九丘》并稱,但具體内容已失傳(《左傳·昭公十二年》提及)。
作為廣義概念時,可代指所有經典文獻。例如南朝梁蕭綱的《南郊頌》中用“五典”與《八索》對舉,強調典籍的豐富性。
漢代文獻中偶見以“五典”指代《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如荀悅《申鑒·政體》)。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左傳》及漢代經學注解。
拔叢出類北叟參證廛廓饞吻傳緻膠惡發二季飛土逐害垓埏篙律供張公章官帖豪殖橫鲠鲎簰華萼懷歸環遶回決教谏嫉妒妗妗九九峻望刻銘力殚財竭嶺雁鱗鱗橹艩明眸烹熬歉人青華帝君懃力趨影燃火睿覽桑雉三匝山窩姗議十八變事為失之交臂睡寐聳誠讨沒意思天邑腿碼徒系亡死威服梧檟枭将狎筵謝宅心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