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獻出符節。《左傳·文公八年》:“司城 蕩意諸 來奔,效節於府人而出。”
(2).盡忠。 三國 魏 吳質 《答魏太子箋》:“自謂可終始相保,并騁材力,効節明主。” 唐 權德輿 《建除詩》:“執心思報國,效節在忘軀。” 明 高啟 《卞将軍墓》詩:“誰知効節者,不在清談人。”
效節是古漢語複合詞,由“效”與“節”二字構成,需分釋其本義及合成後的引申義:
字義分解
合成詞義
“效節”作為合成詞,主要有兩層核心含義:
指古代官吏或将士向君主或上級呈交符節(官印、兵符等信物),象征交出權力、履行職責或表示忠誠歸附。
例證:
《後漢書·吳漢傳》:“漢乃勃然裹創而起,椎牛飨士……于是軍士激怒,人倍其氣。旦日,建武(光武帝)自往圍之,效節之士,争先登城。”
(此處“效節之士”指獻出符節、盡忠職守、奮勇争先的将士。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強調為君主、國家或信念竭盡忠誠,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氣節,甯死不屈。
例證:
《晉書·忠義傳序》:“效節立誠,殺身成仁者,亦一代之俊烈也。”
(此處指竭盡忠誠、堅守節操以至犧牲生命的行為。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
唐代柳宗元《唐故特進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陽廟碑》:“公(南霁雲)效節乎睢陽,而終乎緻命。”
(指南霁雲在睢陽之戰中竭盡忠誠,堅守節操直至犧牲。來源:《柳宗元集》,中華書局點校本)
核心内涵
綜合而言,“效節”的核心内涵在于“竭盡忠誠,恪守職責與氣節”。它既包含具體的行動(如交驗符節以示歸順或盡責),更強調一種内在的精神品質——對國家、君主或道義的絕對忠誠與自我犧牲的崇高氣節。該詞多見于史書、碑志等文獻中,用以褒揚忠臣義士。
主要參考來源:
"效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ào jié,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獻出符節
指古代官員交出代表權力的符節,通常與政治事件相關。例如《左傳·文公八年》記載:"司城蕩意諸來奔,效節于府人而出"(),描述官員交出符節後離開的典故。符節是古代調兵、派遣使者的憑證,交出符節象征權力移交或臣服。
盡忠、效忠
強調對君主或國家的忠誠,常見于曆史文獻。如三國時期吳質的《答魏太子箋》提到"效節明主"(),唐代權德輿的《建除詩》中也有"效節在忘軀"(),均指舍棄個人安危以盡忠。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三國志》等典籍()。
阿蘭·德隆擺頭薄終沖暗厝疑大發議論大寒索裘大姓東蹓西逛耳生梵俗跗蹋服義攻堅國公虹旆貨積講價錢角枕計辦诘實捐玦烤爐浪翁連蒙帶唬鄰交六谷樓樓陸羽泉賣藝漫洩牧羝溺溲牛子迫阸潑毛神潑墨仙人圖巧繁荛豎儒戶撒欠颩風砂洲勝幡式型失音束帛加璧殊異谇喧太皞貪頑跳越鳀譯投師圖南翼馱轎文錢鄉和小顆顆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