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元結 《浪翁觀化》序:“ 浪翁 ,山野浪老也。聞 元子 亦浪然在山谷,病中能記水石草木蟲豸之化,亦來説常所化。” 浪翁 ,本 元結 文中杜撰之名,後人亦用以指 元結 。 宋 蘇轼 《武昌西山》詩:“ 浪翁 醉處今尚在,石臼抔飲無樽罍。” 王文诰 輯注引 趙次公 曰:“ 浪翁 ,指言 元結 也。”參見“ 浪士 ”。
“浪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語,具體釋義及來源如下:
唐代起源
元結在《浪翁觀化》序中寫道:“浪翁,山野浪老也”,假托“浪翁”之名探讨自然萬物變化之理,實為自我精神寫照。
宋代沿用
蘇轼在《武昌西山》詩中提到“浪翁醉處今尚在”,宋人趙次公注解時明确“浪翁”即指元結,說明該詞已從虛構人物演變為對元結的尊稱。
元結作為唐代古文運動先驅,其作品多反映社會現實與隱逸思想,自號“浪士”并虛構“浪翁”,均體現其批判世俗、寄情山水的态度。後人以“浪翁”稱之,既是對其文風的認可,亦是對其人格的追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元結作品或“浪翁”具體詩文引用,可查閱《元次山集》或蘇轼相關詩作注釋。
《浪翁》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行走江湖的漂泊人,比喻遊蕩無定的男子。
《浪翁》的部首拆分為水和羊兩個部首。它的總共有9個筆畫。
《浪翁》一詞源自古代文學作品《西遊記》中的角色悟空。悟空在《浪翁歌舞》中唱到“浪翁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繁體中,浪和翁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漢字中,浪的寫法為“
而翁的寫法為“
1. 他是個浪翁,世間無堅不摧的人。
2. 那個浪翁曆經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浪子、翁主、浪蕩、浪費、翁翁首
遊騎、流浪者、飄泊者、漂泊者
穩固、居家、安定、落地生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