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效节的意思、效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效节的解释

(1).献出符节。《左传·文公八年》:“司城 荡意诸 来奔,效节於府人而出。”

(2).尽忠。 三国 魏 吴质 《答魏太子笺》:“自谓可终始相保,并骋材力,効节明主。” 唐 权德舆 《建除诗》:“执心思报国,效节在忘躯。” 明 高启 《卞将军墓》诗:“谁知効节者,不在清谈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效节是古汉语复合词,由“效”与“节”二字构成,需分释其本义及合成后的引申义:

  1. 字义分解

    • 效:
      • 本义为“献出”“尽力”,如《左传·文公八年》:“效节于府人而出。” 指交出符节凭证(引申为尽忠职守)。
      • 引申为“模仿”“仿效”,如《周易·系辞上》:“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 此处取“献出”“尽力”之义。
    • 节:
      • 本义为“竹节”,引申为“符节”(古代使者所持凭证),如《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
      • 引申为“气节”“操守”,如《论语·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引申为“节制”“约束”,如《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此处主要指“符节”与“气节”二义。
  2. 合成词义

    “效节”作为合成词,主要有两层核心含义:

    • 献出符节,表示尽忠职守或归顺效力:

      指古代官吏或将士向君主或上级呈交符节(官印、兵符等信物),象征交出权力、履行职责或表示忠诚归附。

      例证:

      《后汉书·吴汉传》:“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武(光武帝)自往围之,效节之士,争先登城。”

      (此处“效节之士”指献出符节、尽忠职守、奋勇争先的将士。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 竭尽忠贞,坚守节操:

      强调为君主、国家或信念竭尽忠诚,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宁死不屈。

      例证:

      《晋书·忠义传序》:“效节立诚,杀身成仁者,亦一代之俊烈也。”

      (此处指竭尽忠诚、坚守节操以至牺牲生命的行为。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

      唐代柳宗元《唐故特进赠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阳庙碑》:“公(南霁云)效节乎睢阳,而终乎致命。”

      (指南霁云在睢阳之战中竭尽忠诚,坚守节操直至牺牲。来源:《柳宗元集》,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核心内涵

    综合而言,“效节”的核心内涵在于“竭尽忠诚,恪守职责与气节”。它既包含具体的行动(如交验符节以示归顺或尽责),更强调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对国家、君主或道义的绝对忠诚与自我牺牲的崇高气节。该词多见于史书、碑志等文献中,用以褒扬忠臣义士。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效节"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ào jié,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 献出符节
    指古代官员交出代表权力的符节,通常与政治事件相关。例如《左传·文公八年》记载:"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描述官员交出符节后离开的典故。符节是古代调兵、派遣使者的凭证,交出符节象征权力移交或臣服。

  2. 尽忠、效忠
    强调对君主或国家的忠诚,常见于历史文献。如三国时期吴质的《答魏太子笺》提到"效节明主"(),唐代权德舆的《建除诗》中也有"效节在忘躯"(),均指舍弃个人安危以尽忠。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三国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百家语白素背行奔牛本形笔句粃僻不瑕才策宠盛出贡初然辞宠担纆道拜对遇度拟恶稔祸盈覆前戒后供吐冠具古事鹤开脚碓金口角金银山椇枳匡导篑笼腊人僚故猎鹿人理由隆正嫚易谋夫齧岸宁当盘足凭轼结辙秋事囚徒任官傻蛋善名杀止收本熟软琐琐戚戚踏槐花太漠羰基同心戮力头讫敦瓜屯丁危诊雾吐相伦项羽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