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三五夜 ”。 南朝 宋 謝靈運 《南樓中望所遲客》詩:“與我别所期,期在三五夕。” 唐 李峤 《月》詩:“桂滿三五夕,蓂開二八時。”
“三五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三五夕”同“三五夜”,指農曆十五的夜晚,即月圓之夜。這一表達常見于古典文學,用以描述特定時間節點的月相。
詩詞引用:
文化背景:
古代常用數字代指日期,“三五”即十五(3×5),多用于描述月圓之日,如“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歸有光《項脊軒志》)。
“三五夕”作為時間表述,兼具文學美感與曆法功能,常見于詩詞中以烘托意境。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近義詞或相關典故,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三五夕》這個詞是指農曆六月十五日的夜晚,也就是中秋節前的晚上。
《三五夕》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夕”,其中“日”是陽切部首,表示太陽;“夕”是夕切部首,表示夕陽。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五畫。
《三五夕》這個詞源于古代民間傳說和詩詞創作,被用來形容中秋月圓之夜,人們歡聚一堂,賞月、吃月餅、賦詩唱歌,感受團圓之樂。
《三五夕》這個詞的繁體寫法為「三五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三五夕》這個詞在古代常被寫作「參伍夕」,字形有所差異。
1. 今天是三五夕,我們一家人一起圍坐在院子裡賞月,真是美好的時刻。
2. 中秋節三五夕,月圓人團聚,喜氣洋洋的景象讓人陶醉。
三五夕節、三五夕夜、三五夕團圓、三五夕賞月
中秋之夜、月夜、明月之夜
三五夕之前、農曆六月十四日夜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