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今 山西省 西部,位于 黃河 與 汾河 間。主峰在 離石縣 東北。 夏禹 治水,鑿 呂梁 以通 黃河 ,即指此。《呂氏春秋·愛類》:“昔上古 龍門 未開, 呂梁 未發, 河 出 孟門 ,大溢逆流。”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 河水 左合一水,出 善無縣 故城西南八十裡,其水西流,歷於 呂梁 之山,而為 呂梁洪 ……蓋 大禹 所闢,以通 河 也。” 陳毅 《過呂梁山》詩:“峥嶸突兀 呂梁 雄,我來冰雪未消融。”
(2).水名。也稱 呂梁洪 。在今 江蘇省 徐州市 東南五十裡。有上下二洪,相去七裡,臣石齒列,波流洶湧。《莊子·達生》:“ 孔子 觀於 呂梁 ,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裡,黿鼉魚鼈之所不能遊也。” 唐 李紳 《泛五湖》詩:“豈復問津迷,休為 呂梁 歎。” 宋 梅堯臣 《送趙谏議知徐州》詩:“ 呂梁 水注千尋險,大澤龍歸萬古空。”《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這一邊砍将去,就似那 呂梁 瀉下的狂瀾,如何當抵?”
呂梁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結合語言學、地理文化及曆史典故,引用權威來源佐證:
地理實體名稱
指中國山西省西部山脈及地級市名稱。呂梁山系為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分界,主峰關帝山海拔2831米。《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呂梁,山名,又地名,在山西。”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Z].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848.
古漢語典故
“呂梁”最早見于《列子·黃帝》:“孔子觀于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裡”,指湍急險峻之水。此處“呂梁”泛指高峻山峽,非特指地名。
來源:《列子》中華書局點校本(注:鍊接為中華書局官網典籍分類頁)
革命象征符號
現代語境中,“呂梁”因抗戰時期晉綏根據地核心地位,衍生出“英雄呂梁”的文化意象,象征堅韌不屈精神。官方表述見《呂梁市志》:“呂梁精神為艱苦奮鬥、顧全大局”。
來源:呂梁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呂梁市志[Z].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序論.
民俗文化載體
呂梁地區非遺“呂梁民歌”“中陽剪紙”被列入國家級名錄,詞義延伸為地域文化代表。
來源:史為樂.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Z].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21.
來源:任美锷. 中國自然地理綱要[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8.
“呂梁”一詞兼具地理實體、曆史典故、革命文化三重内涵,其釋義需結合語境動态理解。
“呂梁”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綜合不同來源信息解釋如下:
山脈名稱
呂梁山脈位于山西省西部,縱貫黃河與汾河之間,主峰在離石區東北。該山脈形成于遠古地殼運動,是山西地形的重要骨架,因“呂”有脊梁之意而得名。據《呂氏春秋》記載,大禹曾“鑿呂梁以通黃河”,疏通水道。
地級市名稱
山西省呂梁市因呂梁山脈得名,2003年撤地設市,是山西省最年輕的地級市。西隔黃河與陝西榆林相望,東北接太原,總面積2.1萬平方公裡,轄1區、10縣、代管2個縣級市。
水名(呂梁洪)
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東南,因河道狹窄、水流湍急著稱,古時被視為險要之地。《莊子·達生》中記載孔子曾在此觀水。
如需進一步了解呂梁市行政區劃或曆史細節,可查閱網頁(呂梁概況)或(書韻汾酒時光)。
安履白論半明半暗弼輔閉置不廣長夜室常壹車旗臭死觸露辍食吐哺單特匪流風井佛法僧鋼坯幹劇軌等環列奂然豗頹澆慝急管鏡檻進退存亡謹行集苑隽永堪布窺知烈夏鱗屑力證陋俚盲公鏡慢視玫瑰餅鳴響密匝匝牛子判若雲泥潘張左束剽急憑系千形萬狀奇毛窮年累歲榮寶齋三鳝四十八分算潮隼擊炭筆湯池鐵城甜言軟語文中虎小立小遊神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