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遇的意思、冬遇的詳細解釋
冬遇的解釋
謂 周 朝天子于冬季會見諸侯。《周禮·秋官·大行人》:“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鄭玄 注:“冬見諸侯,則合其慮之異同。”
詞語分解
- 冬的解釋 冬 (③鼕) ō 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農曆十月至十二月)。冬天。冬眠。 姓。 象聲詞,敲鼓聲:戰鼓冬冬。 夏 筆畫數:; 部首:夂; 筆順編號:
- 遇的解釋 遇 ù 相逢,會面,碰到:遇到。遇見。遇事。奇遇。遭遇。境遇。 機會:機遇。際遇。知遇。 對待,款待:待遇。冷遇。 姓。 逢遭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冬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古代禮儀制度中的本義
-
核心定義
指周朝天子在冬季會見諸侯的禮儀活動,屬于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四時朝觐”之一。
-
文獻出處
源自《周禮·秋官·大行人》:“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 鄭玄注:“冬見諸侯,則合其慮之異同。”。
-
功能與意義
冬季的會晤主要用于協調諸侯國的意見分歧,促進政治協作,與春、夏、秋三季的朝觐活動共同構成周代治理體系的重要部分。
二、現代語境中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4)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在困境中得到溫暖或幫助”。例如:“他失業時朋友的關懷,猶如冬遇般珍貴。” 但需注意,此用法多見于網絡解釋,傳統文獻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是基于字面意義的現代聯想。
三、相關拓展
- 組詞示例:冬遇、冬狩、冬藏(見)。
- 文化背景:周代通過四季不同的會盟形式(春朝、夏宗、秋覲、冬遇)強化中央與諸侯的聯繫,體現“禮治”思想。
建議結合《周禮》等古籍原文進一步探究其曆史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冬遇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冬字的拆分部首是夂,筆畫數為五;遇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筆畫數為十。
冬遇一詞的來源是古代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在這部小說中,有一句著名的詩句:“大冬遇春,淩波微步。”這句詩描繪了冬天遇到春天的美麗景象,表達出了希望和盼望的意願。後來,人們将這個詞組合起來,形成了冬遇一詞。
在繁體字中,冬遇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冬字在古代的寫法是冫加上犬,表示冬天寒冷像狗一樣;遇字在古代的寫法是辵加上有,表示遇到。這種古代的寫法現在已經不常見了。
以下是一些使用冬遇的例句:
1. 冬遇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2. 我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終于冬遇了你。
3. 好像冬遇了春,我的生活變得美好起來。
冬遇沒有固定的組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搭配。近義詞包括冬季相逢、冬日邂逅等,反義詞則沒有明顯的對應詞語,因為冬遇一詞主要強調的是希望和盼望,而不是反面的情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