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量的意思、校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量的解释

(1).衡量;考查。 唐 李靖 《李卫公问对》卷下:“ 太宗 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 孙武 著书,三等皆具焉。’”《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 《折狱龟鉴》:“ 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鎔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 清 陈立 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 殷 历’,真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了。”

(2).较量,计较。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匡赞》:“陛下圣德含光,规模弘远……何用临朝对众与其校量?”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张龙图》:“ 张 起视之,乃一老道士也。疑其狂且醉,不復与之校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校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用法两方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校"字本指刑具枷锁,《说文解字》释为"木囚也",后衍生出校正、考核之意;"量"从重器引申为衡量标准。《汉语大词典》将"校量"训为"衡量;考查",如唐代文献《酉阳杂俎》载:"乃校量功德轻重",特指对事物价值的评估比较。

二、语义流变 该词在宋元时期发展出对抗性内涵,《朱子语类》云:"如两军厮杀,两边擂起鼓了,只得拚命进前",此处"校量"已含竞争较量之意。明清小说中多作"较量",如《西游记》第三回:"两个在花果山前搅海翻江,各显神通",体现力量比拼的具象化表达。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为"较量"的异形词,建议规范书写为"较量",但古籍整理中仍需保留原字形。在语义层面,既保留"比较衡量"的理性维度,如学术争鸣中的观点交锋;又延续"实力比拼"的动作维度,常见于竞技领域的能力角逐。

网络扩展解释

“校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结合不同文献来源可具体解释如下:

1.衡量;考查

2.较量;计较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李卫公问对》《折狱龟鉴》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案举尝鲜呈交成则为王,败则为虏承重达戈钓奇多愁風流雲散挂麪鼓劝函方寒邱划归淮南环论毁折恢迂火烫获悉户穴浃背汗流嘉木结跏趺坐叽呱警彻禁阁井臼季鹰鱼考证阔疏令序刘禹锡旅占盲眇末涓念虑潜鳞戢羽青海省秦坑秋伯趋行三邪善道觞絃煞水石首城时阳收场衰泪曙色夙夜匪解听能铜瓜投食頽丧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香粉香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