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仇恨極深。《北史·隋越王侗傳》:“ 有窮 之在 夏 時, 犬戎 之於 周 世,釁辱之極,亦未是過。朕所以刻骨崩心,飲膽嘗血,瞻天視地,無處自容。”
“刻骨崩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該成語原指仇恨極深,形容對某人或某事的憎恨深入骨髓,難以釋懷。部分現代解釋也延伸為承受極大痛苦或悲傷到極點,強調情感或感受的極端強烈。
源自《北史·隋越王侗傳》中的記載:“朕所以刻骨崩心,飲膽嘗血,瞻天視地,無處自容。”。此句通過帝王自述,生動刻畫了内心深重的仇恨與煎熬。
“刻骨崩心”既保留了古典語境中“深仇大恨”的本義,也在現代衍生出“極緻痛苦”的比喻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
《刻骨崩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極其痛苦、内心崩潰。它形容痛苦、傷心之至,使人無法忍受。
《刻骨崩心》這個詞由三個字組成,分别是“刻”、“骨”和“崩”。其中,“刻”字拆分部首為“刀”,總計有刀、口兩個筆畫;“骨”字拆分部首為“骨”,總計有骨、十兩個筆畫;“崩”字拆分部首為“山”,總計有山、幾、凵三個筆畫。
《刻骨崩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的《維摩诘經疏》,原文中的意思是内心痛苦,傷心至極。後來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痛苦、傷心的感覺。
《刻骨崩心》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刻骨崩心」。
古時候,《刻骨崩心》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上與現代字形相似。
他的背叛讓她感到《刻骨崩心》。
刻骨銘心、刻骨仇恨、崩心病狂
痛不欲生、飽經憂患、心如刀割
歡天喜地、心花怒放、大快人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