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抄擿的意思、抄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抄擿的解釋

搜查。 明 孔迩 《雲蕉館紀談》:“適 萬山 築 蘇州街 ,以 茅山 石為心。上謂其有謀心,将為逆,遂收殺之……以兵圍其家,盡抄擿之,家財入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抄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其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核心釋義(動詞)

  1. 搜查與揭發

    指對隱藏的人或事物進行突擊性搜查,并将其揭露、檢舉出來。

    《南史·蕭昂傳》:"時有盜墓者,官司嚴加抄擿,遂擒其黨。"

    《梁書·武帝紀》:"诏令州縣抄擿隱戶,以充賦役。"

    此義項強調官方或強制性的稽查行為,常見于古代司法、戶籍管理場景。

  2. 突擊檢閱

    引申指對軍隊或文書進行突然檢查與核驗。

    《宋書·百官志》:"遣禦史抄擿軍營,點校兵籍。"

    《陳書·後主紀》:"遣使抄擿州郡文書,察其得失。"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三、古籍用例佐證

  1. 《南齊書·王敬則傳》

    "郡縣畏憚,莫不抄擿隱匿。"

    → 指官府搜查隱匿人口。

  2. 《魏書·刑罰志》

    "有司嚴加抄擿,罪人斯得。"

    → 描述司法機構稽查罪犯的過程。


四、現代使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詞彙,僅適用于研究古代文獻或特定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已被"搜查""稽查""揭發"等詞替代,日常使用需謹慎避免誤用。

主要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二十四史》相關紀傳。

網絡擴展解釋

“抄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chāo tī(注音:ㄔㄠ ㄊㄧ),其核心含義為搜查,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對財物或罪證的搜索、查抄行為。

詳細解釋:

  1. 詞義
    “抄”指搜查或謄寫,“擿”有揭露、挑取之意,組合後強調通過搜查獲取物品或證據的行為。例如明代孔迩《雲蕉館紀談》中記載:“以兵圍其家,盡抄擿之,家財入官”,即描述官府通過武力搜查并沒收財産的案例。

  2.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言語境,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代法律、社會制度時可能涉及。例如涉及古代抄家、查抄罪證等場景。

  3. 關聯詞彙
    與“抄沒”“抄家”等詞相關,均指向官府對財産或罪證的強制性搜查和沒收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邦表豹林谷搏臘不良才側行差錢粗缪點金乏術底邊跌墜短促繙書分斤掰兩佛種坿和服務站輁軸鳏鳏紅綿黃九燋釜交牙交戰國夾錫錢局面虧全累牍良辰美景嘹朗厘比龍艦蘆虎綿上明笇鲇緣竹倗友平光光屏圍洽穆遣施青瑣郎罄竹難窮耆指惹禍招殃山雞照影山貓兒審判長石垠水曲私籴絲莊碎過瑣末壇宇鞉鼓脫胎換骨丸粒葦然溫吞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