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鞉鼓的意思、鞉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鞉鼓的解釋

有柄的小鼓。以木貫之,搖之作聲。古祭禮用的一種樂器。亦指鞉鼓之聲。《詩·商頌·那》:“猗與那與,置我鞉鼓。” 毛 傳:“鞉鼓,樂之所成也。”《詩·商頌·那》:“鞉鼓淵淵。” 孔穎達 疏:“祭時之樂,其鞉鼓之聲淵淵而和也。”《隋書·音樂志中》:“設簴設業,鞉鼓填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鞉鼓(táo gǔ)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小型打擊樂器,其名稱由“鞉”與“鼓”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釋義,“鞉”通“鼗”,指帶柄的小鼓,兩側綴有耳槌,搖動時鼓槌自擊鼓面發聲。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記載其為周代禮樂體系中“小師”掌管的樂器之一,屬于八音分類中的“革”類樂器。

從字形結構分析,“鞉”字從“革”部,表明其材質與皮革相關;右半部“兆”表聲,體現了漢字形聲字的造字規律。《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指出:“鞉,猶挑也,動搖作聲也”,生動描述了演奏時的動态特征。在功能應用方面,《詩經·周頌·有瞽》記載“鞉磬柷圉”的樂器組合,表明其在宗廟祭祀樂舞中的重要地位。

據《三禮圖》考證,鞉鼓的形制為木框蒙革,鼓身附長柄,柄端裝飾五色流蘇,兩側各垂耳槌,其形制特征與近代民間流傳的撥浪鼓存在明确的源流關系。漢代畫像石中可見樂師單手搖奏鞉鼓的形象,印證了《禮記·王制》所述“鞉鼓在庭”的禮樂場景。

權威文獻中,《樂府詩集》收錄的《鞞舞歌》表明該樂器在魏晉時期仍用于宮廷燕樂。現代考古發現中,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青銅建鼓座,其銘文提及“鞉”類樂器的使用規範,為研究先秦樂制提供了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鞉鼓”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字形及曆史語境分析:

  1. 字形解析
    “鞉”由“革”與“兆”構成。“革”表示與皮革相關,可能指鼓面的材質;“兆”可能為聲旁或表意。整體可理解為一種皮革制成的打擊樂器。

  2. 詞義考釋
    “鞉鼓”與“鼗鼓”相通,指古代小型搖鼓,形制為帶柄的小鼓,兩側綴有耳槌,搖動時耳槌擊打鼓面發聲。類似現代“撥浪鼓”,多用于樂舞或儀式場合。

  3. 功能與用途
    在文言文中,“鼓”常作名詞(樂器)或動詞(擊鼓),而“鞉鼓”特指此類手持搖動的小鼓,多見于《詩經》等文獻描述的禮樂場景,如“鞉鼓淵淵,嘒嘒管聲”(形容樂聲和諧)。

  4. 引申關聯
    結合“鼓”的文言義項(如鼓舞、發動),“鞉鼓”也可能象征節奏引導或儀式中的號召作用,但其核心仍為具體樂器名稱。

“鞉鼓”是古代小型搖鼓的專稱,屬打擊樂器,多用于禮儀或樂舞。需注意,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研究時可參考《周禮》《詩經》等文獻佐證。

别人正在浏覽...

采棺陳黦吃不住道弟稱兄堵心泛涉鳳響豶豕海軍衙門漢劇黑球和理橫議會偶夥房奸譌腳墊夾裙家亡國破極功饑雷沮棄恇惶曠日累時袴裆枯澗勞形苦心累黍踉踉跄跄離轍龍沙落墨茂育冥到模子牌軍炮樓陪推淺盡錢肆樵爨翹首引領切齒拊心绮靡青雲學士媃兒詩禮傳家十千絲棼四瀛騰聞天紳聽讒體勢退值妄取枉志卧魚纖謀小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