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詩人、書法家 黃庭堅 排行第九,因以稱之。 宋 楊伯嵒 《臆乘·行第》:“前輩以行第稱,多見之詩…… 少遊 稱 後山 為 陳三 , 山谷 為 黃九 。” 清 納蘭性德 《虞美人·為梁汾賦》詞:“眼看雞犬上天梯, 黃九 自招 秦七 共泥犁。” 姚錫鈞 《論詩絕句》之五:“ 大蘇 奔放 黃九 鍊,并為斯人風骨健。”
“黃九”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别稱,其含義及背景可歸納如下:
來源與含義
因黃庭堅在家族同輩中排行第九,故被時人及後世以“黃九”代稱。這種以行第(家族排行)稱呼文人的方式在宋代較為常見,例如陳師道稱“陳三”、秦觀稱“秦七”。
人物身份
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與蘇轼并稱“蘇黃”,是江西詩派開山鼻祖,同時擅長行書、草書,書法風格獨樹一幟。
文學引用
後世文人作品中常以“黃九”指代黃庭堅,如清代納蘭性德《虞美人·為梁汾賦》中“黃九自招秦七共泥犁”,以及姚錫鈞《論詩絕句》中“大蘇奔放黃九鍊”等,均借其名表達文學風格或文人風骨。
曆史背景
宋代文人以行第相稱的風氣源自唐代,既體現社交親近感,也反映當時文化圈的雅俗傳統。楊伯嵒《臆乘·行第》記載了此類稱呼的普遍性。
“黃九”是黃庭堅的特定代稱,兼具身份标識與文化符號意義,常見于文學評論和曆史文獻中。
《黃九》是一個漢字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黃和九。黃作為一個部首,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之一。九是漢字的一個字形,屬于基本的漢字之一。
黃的拆分部首是⺤(黍字底),它的筆畫數為 11。九的拆分部首是亅(豎鈎),它的筆畫數為 2。
黃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起源于甲骨文時期。黃的繁體字為黃。
在古時候,黃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漢字寫法為⺤皇(黍字底加上皇字),表示黍色的皇貴之意。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的臉色黃得可怕。 2. 黃昏時分,夕陽的餘晖染紅了天空。 3. 這本書是用黃紙印刷的。
黃浦江、黃土高坡、黃金、黃鼠狼、黃昏、黃瓜
金黃、橙黃、桔黃
黑、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