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雨、暘、煖、寒、風五者是否適時作為吉兇的徵驗,稱為“五徵”。《書·洪範》:“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 孔 傳:“雨以潤物,暘以乾物,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衆驗。”《漢書·谷永傳》:“五徵時序,百姓壽考。” 漢 蔡邕 《太傅安樂鄉文恭侯胡公碑》:“二氣燮雍,五徵來備,勳格皇天,澤洽後土。”
“五征”是中國古代哲學與占卜中的一個概念,指通過五種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判斷人事吉兇。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征”指古人以雨、旸(晴)、暖(燠)、寒、風五種自然現象是否適時出現,作為判斷吉兇的征驗。其核心思想源于《尚書·洪範》的“庶徵”理論。
這五種現象若協調出現(“五徵時序”),則預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若出現異常,則被視為天譴或兇兆。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籍原文或哲學擴展,可參考《尚書·洪範》及漢代谶緯文獻。
《五征》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為五個标志、表征或迹象。它的拆分部首是“彳”和“廴”,共有12個筆畫。故而,可以簡單地拆分為五(五個)和彳(步行)。
《五征》起源于古代漢字,曆史悠久。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求彼蠙珩,言采其光。之子于征,言思其昌。”其中“于征”一組,意為“往來巡視”。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擴展為指示五種迹象或标志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五征」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形狀稍有變化。例如,「五」的右側筆畫稍微彎曲,「征」的上部分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五征」的書寫形式也有所不同。以“五”為例,古代寫法中的「五」字的右側常常會畫上一個小“口”字,代表五個事物。
1. 通過這些迹象,我們可以發現五征指向了戰争的爆發。
2. 這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從他們的節日和習俗中找到五征。
3. 在傳統農耕社會中,五征的變化往往标志着季節的轉換。
1. 五感: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種感覺。
2. 五行:指古代中國哲學中五種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也常用于指代五種不同的行業或事物。
3. 五指:指手指,人類手部常有五根手指。
五象、五個迹象、五個标志、五個征兆。
無征、零征、沒有迹象、沒有标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