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雨、暘、煖、寒、風五者是否適時作為吉兇的徵驗,稱為“五徵”。《書·洪範》:“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 孔 傳:“雨以潤物,暘以乾物,煖以長物,寒以成物,風以動物。五者各以其時,所以為衆驗。”《漢書·谷永傳》:“五徵時序,百姓壽考。” 漢 蔡邕 《太傅安樂鄉文恭侯胡公碑》:“二氣燮雍,五徵來備,勳格皇天,澤洽後土。”
五征(wǔ zhēng)是古代中國哲學與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特指自然界向人類統治者顯示的五種征兆,用以警示或驗證其施政得失。該詞源于先秦典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征”指統治者行為感應上天後,自然界顯現的雨、旸(晴)、燠(暖)、寒、風五種氣象現象。若五者調和有序(“五者來備”),預示國泰民安;若時序錯亂或過度(“五者各以其叙”或“一極備,兇”),則象征政令有失,需反省修正。
來源:《尚書·洪範》首次系統記載“五征”理論,奠定其作為天人感應學說的基礎 。
《尚書·洪範》
周武王問政于箕子,箕子提出“洪範九疇”(九類治國大法),其中第八疇“庶征”即論述五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風。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極備,兇;一極無,兇。”
來源:儒家經典《尚書》,曆代注疏如孔穎達《尚書正義》均有詳解 。
《漢書·五行志》
班固将五征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結合,形成“五行災異說”,強調自然現象與人事的對應關系,如:“雨屬水,旸屬火,燠屬木,寒屬金,風屬土。”
來源:正史《漢書》,代表漢代官方天人觀 。
征象 | 自然表現 | 政治關聯 | 失衡後果 |
---|---|---|---|
雨 | 降雨 | 君主恩澤施政 | 久雨為澇,象征濫用權 |
旸 | 晴朗 | 政治清明 | 久旱為災,象征苛政 |
燠 | 溫暖 | 政令寬和 | 過熱為旱,象征急躁 |
寒 | 寒冷 | 刑罰嚴謹 | 過寒為霜,象征嚴酷 |
風 | 刮風 | 教化流通 | 狂風為禍,象征動蕩 |
來源:綜合《尚書正義》《漢書·五行志》及鄭玄注疏 。
五征理論是天人感應思想的核心實踐,貫穿古代政治:
來源:錢穆《中國思想史》指出其“以天道約束君權”的倫理價值 。
《漢語大詞典》釋“五征”為:“指雨、晴、暖、寒、風五種自然現象。古人謂君王行為善惡,天必以此五者應之。”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卷,第635頁 。
“五征”是中國古代哲學與占卜中的一個概念,指通過五種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判斷人事吉兇。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征”指古人以雨、旸(晴)、暖(燠)、寒、風五種自然現象是否適時出現,作為判斷吉兇的征驗。其核心思想源于《尚書·洪範》的“庶徵”理論。
這五種現象若協調出現(“五徵時序”),則預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若出現異常,則被視為天譴或兇兆。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籍原文或哲學擴展,可參考《尚書·洪範》及漢代谶緯文獻。
闇室鳌山保終槽車疇匹稠直傳志大寶倒跌打失敵國通舟凍冽獨鹄訛誤佛書甘于搞笑各有所職挂名合盤話把戲換毛嘉賜兼兩艱迍鲛鳄焦思解劍拜仇矜谑金貞炅然九方菌界開球良璞漉囊鹿頭茂育沒衷一是面是背非墨梅逆取順守匿止偏善瓶香峭壁圈圍趨直人間重晚晴折謀慎德省修十目十手時彥受盤死路天行證候尉官慰情勝無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