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捕兔的網。《詩·周南·兔罝》:“肅肅兔罝,椓之丁丁。” 毛 傳:“兔罝,兔罟也。” 唐 李白 《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詩:“獵客張兔罝,不能掛龍虎。” 清 閻爾梅 《嵩嶽廟有感》詩:“殘宮草際埋鴟吻,廢閣階前置兔罝。”
(2).指用網捕兔。 晉 皇甫谧 《高士傳·矯慎》:“ 慎 同郡 馬瑤 隱於 汧山 ,以兔罝為事。”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6*言6*書》:“微賤兔罝之人,猶莫不好德。”
(3).《詩·周南》篇名。《詩序》雲:“《兔罝》,後妃之化也。《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衆多也。” 孔穎達 疏:“《箋》雲:‘罝兔之人,鄙賤之事,猶能恭敬,則是賢者衆多也。’”後因以“兔罝”指在野之賢人。又,詩中有“赳赳武夫,公侯幹城”之句,因亦以指武臣。 唐 陳子昂 《秋日遇荊州府崔兵曹使宴》詩序:“皇華昭國,懷鳳綍而高尋,白駒追遊,邀兔罝而下顧。”此指在野賢人。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文臣督帥,皆躬自臨戎,有兔罝赳赳之氣。”此指武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兔罝漢語 快速查詢。
“兔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解析
“兔罝”指捕兔的網具,由“兔”和“罝”組成。“罝”為古代捕捉小型動物的網狀工具,《說文解字》釋“罝”為“兔網也”。《漢語大詞典》進一步解釋為“以繩編結的捕兔網”,強調其材質與功能(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卷,商務印書館)。
文獻來源
《詩經·周南·兔罝》是最早記載該詞的文獻,詩中以“肅肅兔罝”形容網具細密嚴整的狀态,引申為對武士威儀的贊美(來源:《詩經譯注》,中華書局)。《辭源》引此例證,指出其兼具實指與象征意義。
文化象征
“兔罝”在古代文學中常被賦予雙重意涵:一方面象征狩獵活動,體現先秦時期的生産方式;另一方面,《毛詩序》認為“兔罝”暗喻“賢人衆多”,以捕獵網羅比喻人才選拔(來源:《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音韻與構詞
“罝”屬上古魚部韻,與“且”“徂”等字同源,語音上保留古漢語特征。其字形從“網”從“且”,《說文解字注》認為“且”表聲符,體現形聲字構字規律(來源:《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兔罝”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字面解釋
“兔罝”指捕兔的網,由“兔”和“罝”(捕獸網)組合而成。例如《詩經·周南·兔罝》中“肅肅兔罝,椓之丁丁”即描述獵人布置捕兔網的場景。
相關詞彙
與“兔罝”同義的詞包括“兔罟”(《詩經》毛傳中解釋為“兔罝,兔罟也”)。
《詩經》篇名
《兔罝》是《詩經·周南》中的一篇,内容贊頌武士的勇猛。詩中“赳赳武夫,公侯幹城”等句,将捕兔的獵人與衛國武将類比,後引申為“在野賢人”或“武臣”的象征。
文化象征
唐代詩人李白、陳子昂等曾用“兔罝”暗喻未被重用的賢才或武将,如李白詩句“獵客張兔罝,不能挂龍虎”。
“兔罝”偶爾也指代捕兔的行為,如晉代皇甫谧《高士傳》中記載隱士以“兔罝為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兔罝》的完整詩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詩經》原文或相關古籍注疏。
補鼇骖鸾馭鶴殘雁噌吰呈子伧言彈碁鼎沸鼎彜方壺返老泛豔廢敗飛符橄榄球戈舡格來公先廣衍鬼磷憨生恒言河右鬨市江沲艱危稽檢檕梅衿帶浄戒棘矜聚變攫盜連兵梁木裂土分茅戾疫蠻罽枚進門才孟家蟬蒙吏内定奴官俳歌攀害破磔請給秦王女全濟饒裕折充深文曲折矢辭適願受阻數數踏莎行托終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