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祀的意思、大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祀的解釋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廟等。《周禮·春官·肆師》:“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 鄭玄 注:“ 鄭司農 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 玄 謂,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嶽,小祀又有司中、風師、山川、百物。”《隋書·禮儀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清史稿·禮志一》:“ 清 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羣祀。 乾隆 時改常雩為大祀…… 光緒 末,改先師 孔子 為大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大祀”是中國古代帝王主持的最高規格祭祀儀式,其内涵與特點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内涵

“大祀”特指古代帝王為祭祀天地、宗廟等核心信仰對象而舉行的國家級典禮。作為祭祀體系中的最高等級,《周禮》明确記載其使用玉帛、純色牲畜等最珍貴祭品,與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山川百物)形成等級區分。

二、主要祭祀對象

  1. 天地神明:包括天壇祭天(圜丘)、地壇祭地(方澤)、祈谷、雩祭(求雨)等
  2. 祖先宗廟:太廟祭祀皇室先祖
  3. 國家象征:社稷壇祭祀土地與五谷之神

三、儀式特征

四、曆史演變

最初《周禮》将祭祀分為大祀、次祀、小祀三級,至清代乾隆時期将常雩(常規求雨祭)升格為大祀,反映農業社會對雨水的重視。

該詞現多用于形容規模宏大、儀軌嚴謹的典禮活動。如需了解具體祭祀流程或曆史實例,可查閱故宮博物院文獻或《周禮》相關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祀

大祀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大”和“示”,總筆畫數為14畫。

《辭源》解釋,大祀指的是以國家規模、隆重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制度,是古人祭祀神靈的一種形式。

在繁體字中,“大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大祀”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發生變化。比如在《康熙字典》中,記載了一種古代漢字寫法:“大”字用“大、月、月”三個部分組成,而“祀”字則用“示、礻、示”三個部分組成。

一些常用的關于“大祀”的例句有:

1. 每年農曆六月,巴山鳳凰古鎮都會舉行一次大祀活動,人們虔誠地祭拜神靈。

2. 這是我國古代一位著名學者對大祀的理解和解釋。

一些類似的詞語或者組詞包括:
- 祭祀、祭典、祭神 是指進行祭祀活動的詞語;
- 天地大祭、重大祭典 指規模較大、隆重的祭祀儀式;
- 小祭、私祭 相對于大祀,指規模較小、簡單的祭祀活動。

近義詞有祭祀、祭典、宗教儀式 等;反義詞可以是平凡、普通等,表示與大祀相對,程度上沒有那麼隆重和莊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