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祀的意思、大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祀的解釋

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廟等。《周禮·春官·肆師》:“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 鄭玄 注:“ 鄭司農 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 玄 謂,大祀又有宗廟,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嶽,小祀又有司中、風師、山川、百物。”《隋書·禮儀志一》:“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清史稿·禮志一》:“ 清 初定制,凡祭三等:圜丘、方澤、祈穀、太廟、社稷為大祀。天神、地祇、太歲、朝日、夕月、歷代帝王、先師、先農為中祀。先醫等廟,賢良、昭忠等祠為羣祀。 乾隆 時改常雩為大祀…… 光緒 末,改先師 孔子 為大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祀是中國古代禮制中最高級别的祭祀儀式,專指由帝王主持、關乎國家社稷的隆重祀典。其核心含義與特征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等級最高

    大祀位列傳統祭祀體系(大祀、中祀、群祀)之首,對象為天地、宗廟、社稷等象征國家命脈的神祇與祖先。《周禮·春官·肆師》将祭祀分為三等,大祀需用玉帛、純牲,儀式最隆。

    來源:《周禮正義》《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2. 帝王主祭

    大祀必須由皇帝親自主持,如冬至祭天(圜丘)、夏至祭地(方澤)、太廟祭祖等。《清史稿·禮志》載:“大祀十有三:正月上辛祈谷,孟夏常雩……冬至圜丘,皆天子親詣。”

    來源:《清史稿》《中國禮儀制度研究》

二、祭祀對象與内涵

  1. 天地神祇

    昊天上帝、後土皇地祇代表宇宙秩序,祭祀體現“君權神授”的政治理念。如唐代《開元禮》規定:“大祀天地,用蒼璧、黃琮,牲以犢。”

    來源:《大唐開元禮》《漢唐禮制因革譜》

  2. 宗廟社稷

    太廟祭祀曆代帝王祖先,社稷壇祭祀土地神(社)與谷神(稷),象征政權延續與國泰民安。《禮記·王制》稱:“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

    來源:《禮記注疏》《中國宗法禮俗研究》

三、儀式特征

  1. 典制森嚴

    大祀需嚴格遵循禮器、樂舞、儀程規範。如明代圜丘祭天用“蒼璧九寸,帛青色,樂八佾”,獻祭過程包含迎神、奠玉帛、進俎等九步驟。

    來源:《明史·禮志》《中華禮制變遷考》

  2. 時空限定

    祭祀時間多依天文節氣(如冬至、夏至),地點在專屬祭壇(天壇、地壇等)。《漢書·郊祀志》強調:“祀天神于南郊,就陽位;祭地祇于北郊,就陰位。”

    來源:《漢書》《中國古代空間文化探源》

四、曆史演變

大祀制度始于周代,秦漢後逐步完善,至明清形成“大祀十三項”的固定體系(如祭天、祈谷、雩祀等)。其不僅是宗教行為,更是鞏固皇權、宣示正統的國家典禮。

來源:《中國禮教思想史》《清代國家祭祀制度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大祀”是中國古代帝王主持的最高規格祭祀儀式,其内涵與特點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内涵

“大祀”特指古代帝王為祭祀天地、宗廟等核心信仰對象而舉行的國家級典禮。作為祭祀體系中的最高等級,《周禮》明确記載其使用玉帛、純色牲畜等最珍貴祭品,與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山川百物)形成等級區分。

二、主要祭祀對象

  1. 天地神明:包括天壇祭天(圜丘)、地壇祭地(方澤)、祈谷、雩祭(求雨)等
  2. 祖先宗廟:太廟祭祀皇室先祖
  3. 國家象征:社稷壇祭祀土地與五谷之神

三、儀式特征

四、曆史演變

最初《周禮》将祭祀分為大祀、次祀、小祀三級,至清代乾隆時期将常雩(常規求雨祭)升格為大祀,反映農業社會對雨水的重視。

該詞現多用于形容規模宏大、儀軌嚴謹的典禮活動。如需了解具體祭祀流程或曆史實例,可查閱故宮博物院文獻或《周禮》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愛水鮑參軍鞴勒閟宮餐風齧雪綢缪束薪礎柱旦莫刀柄島洞頓足捶胸惡霸泛泛而談範防方詣發笑楓柳風牛府君幹坼盥澡還旆橫征暴賦很人核糖核酸鴻均浣準灰糜徽織兼臨狡穴節落金凳禁昏家眷重科地枯塹廊室老紮樂宅楝花風裂殖菌描畫末偻南蠻鴂舌女長當嫁憑憑強權前院清熒傻氣授能他腸套語鐵定土盎惟思猬興卧榻鼾睡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