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度的意思、禮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度的解釋

(1).猶禮法。禮儀法度。《大戴禮記·盛德》:“禮度,德法也。所以禦民之嗜欲好惡,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後漢書·淳于恭傳》:“舉動周旋,必由禮度。”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奉禮度以戰兢,及親疎而無尤者,良人也。”

(2).彬彬有禮的儀表風度。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賀知章》:“﹝ 賀知章 ﹞晚年尤加縱誕,無復禮度,自號‘四明狂客’。” 明 朱鼎 《玉鏡台記·刺繡》:“觀他豐姿秀麗,禮度雍容,真廟廊偉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度是漢語中表述禮儀規範與行為法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本義解析

“禮”指代傳統社會形成的儀式、規矩及道德準則,“度”則指衡量行為的尺度或标準。二者結合,強調禮儀制度的具體實踐需符合既定的分寸與規範。《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禮儀的節度”,即行為舉止需在禮制框架内保持恰當的分寸。例如《禮記·曲禮》中“禮不逾節”的表述,便體現了“禮度”對行為約束的功能。

二、引申與曆史演變

在古代文獻中,“禮度”常與治國理政關聯。《左傳·昭公四年》提到“禮度,德之則也”,指出禮度是德政實施的準則。至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進一步将禮度解釋為“天人相合之規”,賦予其哲學化内涵。

三、現代應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禮度”多用于評價個體或群體在社交場合中的得體性。例如“待人接物需講求禮度”,即強調言行應符合社會普遍認可的禮儀标準。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為“禮節的分寸”,突出現實交往中的實踐意義。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禮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禮儀法度(禮法)

指社會規範中的禮儀和制度,強調對傳統行為準則的遵循。例如:

2.彬彬有禮的儀表風度

指個人在言行舉止中表現出的得體與優雅。例如:

補充說明

“禮度”一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評價個人修養或社會規範,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有文化研究價值。其核心思想與儒家“克己複禮”一脈相承。

别人正在浏覽...

安順市鬓垂晨炊乘人之危愁戚戚刺篷代數式大亞灣核電站咄諾反常膨脹方曲分子篩芙蓉劍庚癸之呼共同語言搆位光明鹽黃煞煞堅瑩檢責驕約禁陛禁持禁臧九鑰稽限戟指考訊阬衡蘭夜流播龍雒侯帽盔闵免母艱尿道偏裨千叮萬囑強殺祈克青蓮宮親戚穹穹衢罇惹事生非撒詐搗虛審稿身根勝因鲺類受話器束發小生吮瘡獺皮冠特至吳安王相窒顯陵喜行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