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麟史。 唐 黃滔 《與羅隱郎中書》:“誠以麟經下筆,諸生而不合措辭;而 史馬 抽毫, 漢 代而還陳别録。” 元 馬祖常 《都門一百韻用韓文公<會合聯句>詩韻》:“羣儒修麟經,諸将宣豹略。”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古今史阙》:“ 周 末自麟經絶筆後,至 蘇 張 遊説,中間一百四十四年,史簡遺闕,無以詳其梗概。”參見“ 麟史 ”。
麟經是中國古代典籍中對《春秋》的别稱,源自孔子修撰《春秋》時與麒麟相關的典故。據《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魯哀公西狩獲麟,孔子認為祥獸出現非時,預兆天下将亂,遂絕筆不再續寫《春秋》。後世文人将《春秋》與獲麟事件結合,稱其為"麟經",如元代馬祖常《都門一百韻》雲:"群儒修麟經,諸将宣豹略。"
該詞在傳統訓诂學中具有兩層含義:其一指《春秋》文本本身,作為儒家五經之一承載着微言大義;其二引申為史筆的代稱,如清代趙翼《陔餘叢考》所述"麟經書法凜秋霜",強調其記載史實的嚴謹性。從文字構成看,"麟"為麒麟簡稱,屬古代瑞獸;"經"指經典典籍,二字組合形成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專有名詞。
在文獻學體系中,麟經的稱謂體現了三個維度:①編年體史書的典範性(《春秋》為中國首部編年體史書)②儒家經典的神聖性(獲麟被視為孔子受命作經的祥瑞)③史家筆法的權威性(如"春秋筆法"的褒貶傳統)。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評曰:"麟經之作,所以繼往聖開來學也。"此論揭示了該詞承載的文化傳承功能。
權威參考資料:
“麟經”是中國古代典籍《春秋》的别稱,其含義及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名稱由來
《春秋》因孔子修訂時聽聞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捕獲麒麟而停筆,故被後世稱為“麟經”或“麟史”。麒麟在古代被視為祥瑞神獸,象征仁義,這一事件被賦予“天道終結”的隱喻,強化了《春秋》的曆史地位。
典籍性質
《春秋》是儒家“六經”之一,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的曆史,是中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其語言簡練,蘊含“微言大義”,成為後世史學與儒學的核心經典。
文化影響
學術延伸
清代昭槤在《嘯亭續錄》中讨論“麟經絕筆”後的曆史記載問題,反映了後世學者對《春秋》斷代意義的關注。
“麟經”不僅是對《春秋》的雅稱,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曆史、倫理的深層思考。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案值蚌帆班鏡鬓钗鉢囊蔔人不上算不相能蔔宇側階嘲咻儲書大帽子誕瓦電冰櫃帝王犯谏風法鳳距逢君之惡扶政管仲規則橫搶硬奪虎戲藉莫解暑惎悔精信金錫涓彭聚集科半料得立慬履尊尼站怒叿叿匏巢茜紅遶弄糅莒塞責聖泉食桉受懲罰收教隨行逐隊酥佥帑帛灘塗婉晚僞字文匠吳昌碩向壁虛造仙手險阻艱難消禳斜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