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杈桠"。樹的分枝。
2.參差交錯貌。
“杈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樹木分枝或參差交錯的形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唐代杜甫在《雕賦》中寫道:“擊叢薄之不開,突杈枒而皆折”,描述雕鳥撞擊密林時樹枝斷裂的場景,體現詞語的生動意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杈枒》是一個比較冷僻的詞彙,它指的是樹枝分叉的地方或者岔口。形象地描述了樹木生長中的一種分支情況。根據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樹的分叉處。
《杈枒》由木(木頭)和叚(樹)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木 - 4畫,叚 - 8畫。
《杈枒》是漢字,來自于古代的文字演變。繁體字形為「杈枒」,在現代的簡體字中是「杈枒」。
在古代,「杈」和「枒」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杈」的寫法為「扌木」,其中「扌」為手的部首;古代「枒」的寫法為「木隹」,其中「隹」為隹部。「杈枒」的古代寫法可以看出對樹木分叉形狀的描繪。
1. 樹上的杈枒在風中搖曳。
2. 小溪邊有一棵樹,樹杈枒處有紅色的果實。
組詞:杈道(樹幹分岔處)、杈字(文字的分岔處)。
近義詞:岔口、分岔。
反義詞:順岔、直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