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陷谏的意思、陷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陷谏的解释

勇于规劝。《初学记》卷十八引 汉 班固 《白6*虎通》:“陷諫者,义也,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不避丧身。”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陷谏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陷谏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陷”与“谏”二字组合而成,指臣子以激烈甚至自我牺牲的方式向君主进谏,以期纠正其过失。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冒死直谏的行为,迫使君主直面错误。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分解

  1. 本义为“坠入”“陷入”,引申为“冒着风险”“置身险境”。在“陷谏”中强调谏言者不顾自身安危的决绝态度。

  2. 指臣子对君主的规劝、批评。《说文解字》释为“正也”,即以直言纠正过失。

二、完整释义

陷谏特指古代忠臣以激烈言辞或极端行为(如以死相胁、触柱流血等)进谏君主的行为。其目的并非“陷害”,而是通过自我牺牲的极端方式唤起君主警醒,属于古代“尸谏”“死谏”的范畴。如《白虎通义·谏诤》将谏分为五类,其中“陷谏”即“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体现以生命为代价的忠诚。

三、历史语境与权威文献佐证

  1. 《白虎通义·谏诤》(东汉班固编撰)

    明确将谏诤分为五种:“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其中“陷谏”被定义为:“恻隐发于中,直言国之害,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身。”此记载是“陷谏”一词的经典出处,强调其忘死直言的本质。

  2. 《汉语大词典》(权威辞书)

    收录“陷谏”词条,释义为:“谓犯颜直谏,敢于冒风险规劝君主。”指出其核心在于敢于触怒君主的勇气。

  3. 王力《古汉语字典》

    在“谏”字条目下注解“陷谏”为“以死谏君”,凸显其自我牺牲的属性。

四、与现代概念的区分

需注意“陷谏”与“陷害”无关:“陷”在此非“诬陷”,而是“陷入险境”;“谏”为正向的规劝行为。其本质是臣子以极端方式表达忠诚,而非恶意构陷。

五、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忠烈之臣的行为,如比干剖心、海瑞备棺上书等典故均属“陷谏”范畴。现代语境中罕用,但研究历史、古文时仍需准确理解其舍己为国的悲壮内涵。


参考文献来源:

  1. 《白虎通义·谏诤》(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4.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陷谏”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来源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解释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根据多数权威来源(如汉典、初学记),“陷谏”指勇于规劝,尤其强调臣子或下属不顾个人安危向君主进谏的行为。例如《白虎通》记载:“陷谏者,义也,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不避丧身”,体现其忠义内涵。

二、词义辨析

需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陷害忠良”,这可能是与其他词语(如“谗谏”)混淆所致。从词源看: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文语境,描述古代忠臣冒死进谏的行为。例如:“魏徵以陷谏闻名,屡次触怒太宗仍坚持直言。”

四、相关成语

与“谏”相关的词汇包括:

  1. 从谏如流(君主乐于接受规劝)
  2. 犯颜直谏(冒犯尊长威严而进言)
  3. 尸谏(以死劝谏)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白虎通》《初学记》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白屋惫懒不待见尝味吃不住劲偢睬创巨痛深传坐初出茅庐出生匆剧待哺澹泊抖擞短景鹗章襎裷丰折光绪和籴撶楸滑习画制将归操俭克街舞军廥伉俪铿鈜駃马窥兵浪藉谰语脸红脖子粗留客留职髳茸秘略末戚木披孽障种子鹏赋歉弊青缴轻拢慢撚亲贤诠释乳枣石溪死告活央苏俄踏滚木塔什干铁矾土同叔蓊茸享祠小男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