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梵音的意思、梵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梵音的解釋

(1).梵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經師論》:“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音。” 唐 宋之問 《奉和幸三會寺應制》:“梵音迎漏徹,空樂倚雲懸。”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詩:“古壁栖金象,花宮出梵音。” 清 袁于令 《西樓記·捐姬》:“聽松風梵音,偶來蕭寺,看他疏寫千張紙。” 李涵秋 《廣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們點齊香燭,請大家拜佛。霎時鐃鈸叮當,梵音高唱。”

(2).佛教謂大梵天王所出的音聲。亦指佛、菩薩的音聲。《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徧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數》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而有五種清淨之音也。”

(3).猶梵語。亦泛指 印度 的語言。 唐 黃滔 《靈山塑北方毗沙門天王碑》:“夫 毗沙門 ,梵音, 唐 言多聞也。” 五代 齊己 《贈念<法華經>僧》詩:“更堪誦入陀羅尼, 唐 音梵音相雜時。”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韻》:“華音論讀,必以一音為一讀;梵音論諷,雖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揚高下。” 郭沫若 《文藝論集·太戈爾來華的我見》:“我雖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見過他《從印度帶去的使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梵音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語言學、佛教文化及傳統典籍三個維度展開:

一、字面釋義

指古印度梵語的語音或誦讀聲。梵語作為印度古典語言,其發音被認為具有神聖性,故稱“梵音”。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356頁。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2891頁。

二、佛教文化釋義

  1. 佛經誦讀聲

    特指誦讀佛經時的清雅音聲,因其源于梵語經典翻譯,故以“梵音”形容莊重悠揚的誦經聲。

    來源: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梵音者,謂佛之音聲清淨而遠聞也。"

    《法華經·序品》:"梵音深妙,令人樂聞。"

  2. 寺廟鐘磬聲

    引申指佛教寺院中的鐘聲、法器聲等具有宗教儀式感的音聲,象征清淨與超脫。

    來源:

    《高僧傳》卷十三:"梵音清響,聞者肅然。"

    唐代李颀《題璿公山池》詩:"片石孤峰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指揮如意天花落,坐卧閑房春草深。此外俗塵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尋。然燈竹裡磬,梵響雲外音。"

三、典籍中的引申義

在傳統詩文中常借指自然界或藝術中清越脫俗的聲音,如流水聲、琴聲等。

例證:

宋代範成大《宿妙庭觀》詩:"飕飕風露寒,幽澗泉琤琮。铿然堕清梵,殷若酣黃鐘。"

清代陳維崧《江城子·吳門寄舍弟》詞:"回首玉峰三塔小,煙樹杪,認吳門。梵音消歇暮潮喧。"


綜合權威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佛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重印版)
  3. 慧皎《高僧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玄應《一切經音義》(大藏經刊行會編)

網絡擴展解釋

梵音是一個源自佛教的詞彙,具有多層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佛教用語)

梵音指佛陀的聲音,具有五種清淨相:

  1. 正直:不偏不倚,契合真理。
  2. 和雅:柔和悅耳,令聽者心生安甯。
  3. 清徹:純淨無雜,穿透力強。
  4. 深滿:内涵深邃,圓滿無缺。
  5. 周遍遠聞:聲音能廣傳十方,無所不至。
    此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象征佛法真理的傳播。

二、延伸含義

  1. 佛教音樂(梵呗)
    指佛教儀式中的唱誦,如經文吟詠、贊歌等,用以贊頌佛陀或修持身心。例如南朝文獻記載:“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音”。

  2. 梵語或印度語言
    廣義可指古印度的語言(梵語),狹義特指佛教經典使用的語言。


三、文化象征


例句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安辔阿誰備考标徹别語薄技不涼不酸曹衣出水靫宬車轄揣與除舍詞闱打埃塵電挂萼片發威蜚鴻墳碑負刺膚言婦政高分子功能材料高能物理學乖背官秤韓世昌賀辭華坊滑爽回漲魂飛魄蕩交保錦杠儆懔九花恐動悃悰料子龍舉鹿盧格忙中有錯蒙憧冕黻名姝鳴鼍勤雜人員蓐惱删節特郎當替代尪頓頑固堡壘畏懷瘟神五加限額香蘭素仙伎蝦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