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軍中各伍互保的符信。《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 司馬貞 索隱:“伍符者,命軍人伍伍相保,不谷姦詐。”
(2).泛指軍隊中的簿冊。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稽京營積年之額,覈班軍累歲之餉,尺籍伍符之必計,而一粒一鍰之不遺。” 馬建忠 《上李伯相論漠河開礦事宜禀》:“計名授地,悉準營制……召募之衆,法亦如之,使伍符尺籍按冊可稽。”
(3).指軍隊。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重喜登賢苑,方日佐伍符。” 宋 曾鞏 《節相制》:“逮後王之更造開阡陌以居民,隸伍符者,身不受于一廛,仗齊鉞者,位不連于九棘。” 明 方孝孺 《書夷山稿序後》:“吾觀 四明 蔡先生 羈寓數千裡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
伍符是古代軍事制度中的專用術語,指用于軍隊編制管理和身份核驗的憑證文書。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伍”指古代軍隊最基層單位(五人為伍),“符”即憑證。伍符是記錄士兵所屬部隊番號、姓名及職責的文書,相當于軍籍證明。士兵需隨身攜帶,用于身份核驗、行軍調動及軍紀管理。如《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載:“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 此處“尺籍”指軍令文書,“伍符”即士兵名冊憑證,二者并稱凸顯其重要性。
因伍符象征軍隊組織體系,後世引申指代整套軍事管理制度。明代唐順之《重修解州關侯廟開顔樓記》雲:“侯(關羽)嘗為郡功曹……然其行師嚴伍符,信賞罰。” 此處“嚴伍符”即強調關羽治軍時嚴格執行軍隊規章。
《漢語大詞典》釋為:“古代軍中各伍互保的符信。” 強調其通過士兵連坐互保強化管理的功能,如《史記》司馬貞索隱:“伍符者,命軍人伍伍相保,不容奸詐。”
權威參考來源:
“伍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涉及軍事領域,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古代軍中的互保符信
指軍隊中士兵以五人為一“伍”進行編制,并通過符信互相擔保的制度。這種制度用于防止内部奸詐行為,确保士兵身份可靠。例如《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夫士卒盡家人子……安知尺籍伍符”,體現了其在軍事管理中的作用。
泛指軍隊簿冊
引申為記錄軍隊編制、軍饷等信息的文書。清代錢謙益曾提到“尺籍伍符之必計”,說明其作為管理工具的重要性。
代指軍隊本身
在文學作品中,常以“伍符”直接指代軍隊。如唐代元稹的詩句“方日佐伍符”,即用此意。
部分資料(如)提到“伍符”可引申為“得力助手或合作者”,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舊唐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2)。
白豕薄靡爆竹筒子悲歡離合被具才剛長墟超脫定局丁娘十索鼎彜地平川斷檔煩暴绋讴高原供品勾軍灌地合祀洪鑪減竈膠轕角距今古學派衿肘寄謝緝綴巨大勘契肯可潰軍老雞頭鐐金淩邁陵政龍鳴弄癡偏分頭皮貨謙恕褰帷畦丁期戰饒恕弱枝掃難撒網上腴沙柱射像止啼殊俗贖銀逃徙汀葭無情無緒掀翻協律斜傾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