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軍中各伍互保的符信。《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 司馬貞 索隱:“伍符者,命軍人伍伍相保,不谷姦詐。”
(2).泛指軍隊中的簿冊。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王弘祖授承德郎》:“稽京營積年之額,覈班軍累歲之餉,尺籍伍符之必計,而一粒一鍰之不遺。” 馬建忠 《上李伯相論漠河開礦事宜禀》:“計名授地,悉準營制……召募之衆,法亦如之,使伍符尺籍按冊可稽。”
(3).指軍隊。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重喜登賢苑,方日佐伍符。” 宋 曾鞏 《節相制》:“逮後王之更造開阡陌以居民,隸伍符者,身不受于一廛,仗齊鉞者,位不連于九棘。” 明 方孝孺 《書夷山稿序後》:“吾觀 四明 蔡先生 羈寓數千裡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筆為詩。”
“伍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涉及軍事領域,具體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古代軍中的互保符信
指軍隊中士兵以五人為一“伍”進行編制,并通過符信互相擔保的制度。這種制度用于防止内部奸詐行為,确保士兵身份可靠。例如《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夫士卒盡家人子……安知尺籍伍符”,體現了其在軍事管理中的作用。
泛指軍隊簿冊
引申為記錄軍隊編制、軍饷等信息的文書。清代錢謙益曾提到“尺籍伍符之必計”,說明其作為管理工具的重要性。
代指軍隊本身
在文學作品中,常以“伍符”直接指代軍隊。如唐代元稹的詩句“方日佐伍符”,即用此意。
部分資料(如)提到“伍符”可引申為“得力助手或合作者”,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含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舊唐書》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來源、2)。
伍符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軍隊中的軍旗”。旗幟是軍隊的象征,在戰場上起到指揮和號令作用,伍符就是指揮官所用的軍旗。
伍符的部首是人字旁,總共有6個筆畫。
伍符這個詞起源于古代軍隊的制度,它是由“伍”和“符”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伍”表示“五”,在古代軍隊中,有五個人組成一個小隊,人們把這個小隊叫做“伍”;而“符”則表示軍隊的标志,旗幟等。
伍符在繁體中的寫法為「伍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伍符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
1. 戰場上紅旗飄揚,伍符高舉,激勵士氣。
2. 将軍手持伍符,指揮着隊伍的行進。
伍儀、符玺、符文、符咒
軍旗、旗幟
敵旗、敵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