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天子、諸侯宮門外的一對高建築,亦叫“闕”或“觀”,為懸示教令的地方。《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灋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象魏,闕也。” 賈公彥 疏:“ 鄭司農 雲:‘象魏,闕也’者, 周公 謂之象魏,雉門之外,兩觀闕高魏魏然, 孔子 謂之觀。” 唐 楊炯 《少室少姨廟碑》:“太微營室,明堂布政之宮;白獸蒼龍,象魏懸書之法。” 清 錢謙益 《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陸化熙授承德郎》:“參報待以削草,象魏用為縣書。”
(2).借指宮室,朝廷。 晉 葛洪 《抱樸子·漢過》:“雲觀變為狐兔之藪,象魏化為虎豹之蹊。”《南齊書·高帝紀上》:“入兵萬乘之國,頓戟象魏之下。” 宋 蘇轼 《上太皇太後賀正表》:“臣職守江湖,心馳象魏。天威咫尺,想聞清蹕之音。” 清 顧炎武 《雒陽》詩:“象魏雲常紫, 龍池 水自清。”
“象魏”是古代建築術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建築實體
指古代天子或諸侯宮門外的一對高聳建築,又稱“阙”或“觀”。其功能是懸挂、公示國家法令,供民衆觀看學習。例如《周禮》記載:“乃縣治象之灋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這種建築形制高大威嚴,象征朝廷權威,如班固《典引》提到“縣治象之法于象魏”。
借代引申
因象魏位于宮門核心位置,常被借指代“宮室”或“朝廷”。例如南朝文獻中“象阙憲章新”即以象魏代指朝廷政令。
注意:部分網頁(如)将“象魏”解釋為“表裡不一”的成語,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建議以權威曆史典籍和辭書釋義為準。
《象魏》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像魏”,指的是某個事物與魏國或魏朝相似或有相近之處。
《象魏》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象(豕)和魏(鬼)。它總共有12個筆畫。
《象魏》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文獻《易經》中的一句話:“象魏牡丹”,意思是用牡丹花來比喻魏國之美。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史書記載,古代象魏這個詞的寫法為“像魏”。
1. 這座建築的風格很象魏,給人一種古老而莊嚴的感覺。
2. 她的畫作真實而美麗,讓人仿佛進入了一個象魏的世界。
象魏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
1. 象征魏朝
2. 魏國風貌
3. 魏朝文化
與《象魏》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類似魏國”、“如同魏朝”。反義詞為與魏國或魏朝風格與特點完全相反的事物或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