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名不虛得的意思、名不虛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名不虛得的解釋

謂盛名非憑空取得。 唐 孟棨 《本事詩·高逸》:“﹝ 杜牧 ﹞問 李 雲:‘聞有 紫雲 者,孰是?’ 李 指示之。 杜 凝睇良久,曰:‘名不虛得,宜以見惠。’”《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四年》:“ 評 曰:‘ 秦主 何如人?’﹝ 琛 ﹞曰:‘明而善斷。’問 王猛 ,曰:‘名不虛得。’”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 倩孃 端妍絶倫, 紫雲 名不虛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名不虛得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íng bù xū dé,其基本含義指某人或某物的名聲與實際水平完全相符,盛名并非憑空而來。

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由“名”(名聲)、“不”(否定)、“虛”(虛假)、“得”(獲得)四字組成,強調名聲的獲得基于真實能力或價值,而非虛誇。例如唐代杜牧曾評價歌妓紫雲:“名不虛得,宜以見惠”,即認可其才貌與傳聞一緻。

  2.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唐代孟綮《本事詩·高逸》,後《資治通鑒》等古籍亦有引用。明代謝肇淛《五雜俎》中亦用此詞描述人物,如“倩娘端妍絕倫,紫雲名不虛得”。

  3. 用法與近義詞

    • 語法:多作謂語或定語,如“他的才華名不虛得”。
    • 感情色彩:褒義詞,常用于贊譽人或事物名副其實。
    • 近義詞:名實相符、名副其實;反義詞:名不副實。

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五雜俎》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名不虛得

《名不虛得》是一個成語,表示某人或某事物名字的稱號非常确實地反映了其真實的才能、品質或價值。這個成語主要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物的稱謂十分貼切、不虛假。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名不虛得》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身”,拆分筆畫為11畫。

來源

《名不虛得》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蕭應秋的《四聲序鋪》中,意為名字不虛假,反映了當時有人以名字的稱號來評價别人。

繁體

《名不虛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名不虛得》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并無特殊差異,與現代寫法一緻。

例句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演員,他的名字可謂是名不虛得。

組詞

實至名歸、得名于心、名正言順、名副其實、心口如一

近義詞

名符其實、名副其實、名至實歸

反義詞

名不副實、名過其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