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的意思、陳言的詳細解釋
陳言的解釋
(1).陳舊的言詞。 宋 王安石 《韓子》詩:“力去陳言誇末俗,可憐無補費精神。” 清 戴名世 《丁丑房書序》:“而無用之巵辭,不切之陳言,無所得入乎其間。此則所謂以題還題也。”
(2).指舊說。 李廣田 《論怎樣打開一條生路》:“假如望文生義,我們試為附會作新的解釋,又何取乎古人之陳言。”
(3).陳述的言論;陳述言辭。《韓非子·備内》:“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孔子家語·儒行》:“儒有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 王肅 注:“陳言於君,不望其報。” 清 恽敬 《上陳笠帆按察書》:“大 清 之士,本籍士也,棚籍亦士也,合考已百年矣。然而議讞助之曰‘分考’,陳言助之曰‘分考’,且有詆諆之辭曰:‘羞與為伍。’”
詞語分解
- 陳的解釋 陳 (陳) é 排列,擺設:陳列。陳兵。 述說:陳述。陳情。詳陳。陳訴。陳說。 舊的,時間久的:陳舊。陳腐。陳醋。推陳出新。陳陳相因。陳迹。陳皮。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一帶。 中國朝代名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陳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
陳舊的言論
指過時、不再適用或缺乏新意的言辭,常帶有貶義。例如:“力去陳言誇末俗”(王安石《韓子》詩),強調去除舊有觀念的重要性。
-
舊有的說法
指曆史上已有的觀點或理論,可能被現代語境視為缺乏創新。如李廣田曾提到“古人之陳言”需重新解讀。
-
陳述的言辭
中性用法,指表述意見或言論的行為。例如《韓非子·備内》中“責陳言之實”,意為驗證所陳述内容的真實性。
二、使用場景與評價
- 批評性語境:常用于批評固守傳統、拒絕新思想的行為。如會議提倡“陳言務去”,即避免套話,直奔主題。
- 學術與創作:強調創新價值,反對重複舊說。清代戴名世指出“不切之陳言”無益于實際。
- 中性表述:如“陳言而伏”(《禮記·儒行》),僅表示陳述觀點。
三、相關建議
- 避免陳言:在溝通或寫作中,需結合時代背景更新表達,如“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隻聽天”(楊萬裡詩)。
- 辯證看待:舊說可能包含曆史價值,但需重新審視其現實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韓非子》《禮記》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陳言(chén yán)這個詞的意思:陳述的言辭或意見。
拆分部首和筆畫:陳言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部首“阝”,右邊是部首“言”。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陳言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夫學,青年之必由也;已乎,不學則不知,不聞則不深,不見則不明,不問則不得。君子有不陳諸己者,無施于人者。”意思是人們要進行自我修身、節儉養德的行為,并提出了學習、思考、自省的觀點。
繁體:陳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陳言在古時候的寫法和今天差不多。
例句:他對這個問題的陳言很有說服力。
組詞:陳述、言論、陳舊、陳列、言語。
近義詞:陳述、論述、發言、意見、看法。
反義詞:否定、駁斥、否決、否認、拒絕。
希望以上解答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