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事後告祭祖廟。《左傳·隱公八年》:“先配而後祖。” 杜預 注:“ 鄭忽 先逆婦而後告廟,故曰‘先配而後祖’。” 宋 徐晉卿 《春秋經傳類對賦》:“婦 姜 貴聘而賤逆, 鄭忽 先配而後祖。”
“後祖”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禮儀文化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後祖(hòu zǔ):指事後告祭祖廟的行為,屬于古代禮儀範疇。
詞源與典故
出自《左傳·隱公八年》:“先配而後祖”,描述鄭國公子忽(鄭忽)在未按禮制告祭祖廟的情況下先行婚配,被認為違背禮儀規範。杜預注:“鄭忽先逆婦而後告廟,故曰‘先配而後祖’”()。
禮儀内涵
古代婚嫁需遵循“六禮”,其中“告廟”是重要環節,即在婚姻完成後向祖廟禀告,以示對祖先的尊重和家族傳承的重視。“後祖”即指未按順序先婚配後告祭的行為()。
延伸用法
現代語境中,該詞偶用于比喻未遵循傳統程式或忽視重要步驟的情況()。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後代子孫”,但根據權威文獻(如《左傳》及漢典、滬江等來源),此釋義不準确,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解。
宋·徐晉卿《春秋經傳類對賦》:“婦姜貴聘而賤逆,鄭忽先配而後祖。”()
建議在理解此類古語時,優先參考《春秋》《左傳》等經典及權威注釋,避免望文生義。
《後祖》是指祖先的祖先,也就是曾祖父輩或曾祖母輩的父輩或母輩。在家族中,後祖是祖先的上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後祖》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後”字的部首是“口”,筆畫數為3;“祖”字的部首是“礻”,筆畫數為9。
《後祖》一詞源自于古代漢語,其中,“後”的意思是指在時間、順序或位置上緊隨在後的;“祖”的意思是指祖先。因此,将兩個字合在一起,就表示祖先的祖先。
在繁體字中,"後祖"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後祖"這個詞,早期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仍然由兩個字組成,用來指代祖先的祖先。
1. 我們應該銘記先輩和後祖的辛勤努力。
2. 這些古老的文物是我們後祖留下的寶貴遺産。
1. 後代:指祖先的子孫。
2. 曾祖父:指父親的父親。
3. 曾祖母:指母親的母親。
長輩、前輩
子孫、後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