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環的意思、膏環的詳細解釋
膏環的解釋
食品名。以米面粉和水搓成細條,組之成束,入油炸而成。也稱粔籹、寒具。猶今之馓子。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餅法》:“膏環,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強澤如湯餅麵。手搦團,可長八寸許。”原注:“屈令兩頭相就,膏油煮之。”《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宋 朱熹 集注:“粔籹,環餅也。 吳 謂之膏環,亦謂之寒具,以蜜和米麵煎熬作之。” 清 吳偉業 《友人齋說餅》詩:“閣老膏環常對酒,徵君寒具好烹茶。”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
- 環的解釋 環 (環) á 中央有孔的圓形佩玉:環佩。 圈形的東西:環形。連環。鐵環。花環。耳環。 圍繞:環視。環顧。環拜。環海。環球。環行(妌 )。日環食。 相互聯繫的許多事物中的一個:重要的一環。險象環生。
網絡擴展解釋
膏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油炸面食,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信息說明:
-
基本定義
膏環是以糯米粉或面粉為主要原料,加水或蜂蜜調和後搓成細條,盤繞成束狀,經油炸制成的食品。其形态和做法類似現代小吃“馓子”。
-
曆史别稱與記載
- 别名包括“粔籹”“寒具”,宋代朱熹在《楚辭·招魂》注解中明确提到這一稱呼。
-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詳細記載了膏環的制作方法,強調需用秫稻米屑(糯米粉)混合水、蜜揉團,油炸後形成環狀。
- 清代吳偉業詩中亦提及膏環與茶酒搭配的飲食習俗。
-
現代對應與特點
膏環口感酥脆,古代常作為茶點或節令食品。其制作工藝與現今的馓子、麻花等油炸面食相似,但原料更注重糯米粉的使用,且形狀多為環狀或束狀。
膏環是兼具曆史傳承與地域特色的古代小吃,通過文獻記載可追溯其名稱演變和烹饪方式,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豐富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環》一詞的意思及來源:
膏環(gāo huán)一詞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皇帝的帶子或皇家的印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皇帝的權威和地位非常高,膏環就代表着皇帝的權力和統治。在古代,膏環是一種被用來表示皇帝身份和權威的重要标志。
膏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膏字的拆分部首是⺼(肉)部,環字的拆分部首是王(玉)部。膏字的總筆畫數為13畫,環字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膏環的繁體字:
膏環的繁體字形态為「膏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作膏環的時候,膏字和環字的形态稍有不同。例如,在漢字砍形文字學中,“肖”字是使用“肉”字作為膏字的引申形。環字的舊體在上部由“王”字代替了現代的“玉”字。
膏環的例句:
1. 皇帝戴上了他特制的膏環。
2. 這個膏環是皇室的重要徽章。
膏環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膏器、膏粱子弟、膏藥、環城、環保、環形、環境、環視、環遊、環節、環球
近義詞:皇冠、王冠、權杖、印章
反義詞:平民、庶民、普通人、印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