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源,根源。 章炳麟 《新方言·自序》:“及其作《恆言録》,沾沾獨取史傳為徵,亡由知聲音文字之本柢。”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誠以人事連綿,深有本柢,如流水之必自原泉,卉木之茁于根茇,倏忽隱見,理之必無。”
(2).基礎。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今之文字,形聲轉多,而察其締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
“本柢”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本”和“柢”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來源,“本”指草木的根莖,引申為事物的根源或主體;“柢”在《說文解字》來源中釋義為“木根也”,特指樹木深入土壤的主根。兩者結合後,詞義疊加強調“根基、本源”,例如《左傳·昭公元年》中“木水之有本柢”即用此意。
從引申義看,“本柢”可指代事物的核心本質。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來源中特别指出:“柢謂根之深者”,突顯其穩固性特征。在哲學語境中,《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的表述,将“本柢”與事物長久發展的基礎相聯繫。
該詞現代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學術論述或文學創作。例如在文化研究領域,學者會使用“文明的本柢”來探讨某種文化形态的核心價值體系。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來源中已将該詞标注為“較生僻的古語詞”,建議在當代口語表達中優先使用“根本”“根基”等現代常用詞。
“本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本源/根源
指事物的根本來源或最初基礎。例如章炳麟在《新方言·自序》中提到“亡由知聲音文字之本柢”,強調語言文字的根源性。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用“如流水之必自原泉”比喻人事的連續性與其深層的根源性。
基礎
指事物存在的根本支撐。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漢字結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說明文字以形象為構建基礎。
單字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讨論文化、語言、社會現象等深層結構。例如國民教育被稱為“自治之本柢”。
“本柢”兼具哲學性與實用性,既描述抽象的本源,也指向具體的基礎,需結合語境理解。
白沙山編程式别思搏躍暢唓孱顔超類絕倫承安吃不準春芒賜茔從速黛壑吊書頂格二劉輔聖瓜期歸功鬼教鬼皂莢惠康假瘗解恨截趾適屦機捩糾纆勒子麟趾學馬鞯謀阙偏頭痛僻秘齊發毬子菊熱鍋上蝼蟻柔逋蝚蠕三小子姗诮十二衣實體詞使用權耍手段束刃肅穆談詠踏屣天真爛熳鶗鴂雕卉望表網開甕頭醁聞聲禊寳媟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