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晉 和 東晉 的合稱。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東西兩 晉 ,茲選特難。” 唐 羅隱 《送蕲州裴員外》詩:“兩 晉 家聲須有主, 六朝 文雅别無人。” 清 阮元 《<漢學師承記>序》:“ 老 莊 之説,盛於兩 晉 。”
兩晉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指中國曆史上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朝代的合稱,是繼三國時期之後、南北朝之前的重要曆史階段。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要點:
朝代構成與時間範圍
“兩晉”明确指代西晉和東晉兩個連續的政權。西晉由司馬炎代魏建立,定都洛陽,結束三國分裂,實現短暫統一;東晉則由司馬睿南遷後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晉室政權,偏安江南。兩者合稱涵蓋了公元265年至420年這一曆史時期。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政權變遷與地理特征
該詞隱含了晉王朝因永嘉之亂導緻北方淪陷、皇室南渡的重大轉折。西晉代表統一的中原政權,東晉則标志政治中心南移、與北方十六國對峙的格局,“兩”字直觀反映了這一政權在地域和時序上的二分性。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化學術的象征
在文化語境中,“兩晉”常與清談玄學、文學自覺、書法繪畫高峰等關聯。此時期湧現了如陶淵明、王羲之、顧恺之等文化巨匠,《三國志注》《文心雕龍》(成書雖在南朝,但思想淵源屬此期)、《蘭亭序》等不朽之作,奠定了六朝風骨的基礎。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兩晉”作為曆史術語,其詞典釋義核心在于界定西晉與東晉的朝代組合及其所承載的政治更疊、地域變遷與文化成就,是理解中古中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概念。
“兩晉”是中國曆史上對西晉(265年-316年)和東晉(317年-420年)兩個朝代的合稱,共曆時155年。以下是詳細解釋:
兩晉指西晉與東晉,合稱源于兩者同屬司馬氏政權。西晉由司馬炎建立,定都洛陽;東晉由司馬睿南遷後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兩者在時間上前後銜接,但因地理和政治差異被分為兩個階段。
西晉(265-316年):
東晉(317-420年):
兩晉時期以政權動蕩、門閥政治和民族融合為特征,既是秦漢制度的延續,也是隋唐變革的過渡階段。其文化成就對後世影響深遠,但政治分裂與戰亂也導緻社會長期動蕩。
擴展閱讀:若需了解具體事件(如八王之亂、淝水之戰)或人物(如司馬炎、王導),可參考曆史年表或專著《兩晉悲歌》。
按軍百腳八枳卑攝柴片毚欲舂撞抽打棰杖垂枝純壹大行星對見敦直鵝兒腸爾耳飛禽走獸風幔封山附蟬負擔扢搭規仿阍豎交議及賓有魚诘詢進事居正可蘭經口斂憀戾琳館滿天飛孽塵盤跌披卻清澄青鸾窮窭乞子如詳繳傘檐升舉申究耍峭黍臛訟辯碳水化合物逃堯通判統治者偷聲細氣未傅文成履汙君五心無蹤香橘小節目